首部“园林家谱”面世 园林保护新思路

2015年08月04日 09:44人民网陈彧 应志刚

中国园林网8月4日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7年就认为,“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可是,都说苏州园林甲天下,但苏州究竟有多少园林?怕是连世代生活在姑苏城内的“老苏州”都说不清楚。

摸不清家底就无法谈保护!从2014年起,苏州市在建国以来三次园林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突破产权“围墙”概念,认真梳理、挖掘现存园林名单,将原本散落在社会的众多园林,纳入“园林家谱”,为保护和管理中国古典园林趟出了一条“分类保护”的新思路。

近期,“园林家谱”——《苏州园林名录》第一期目录将正式对外公布。而这,正是苏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的指示精神,提出“更加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坚持保护第一,现存古典园林一个不能少”决策和部署的一项重要动作。

建名录:把苏州园林群完整传承下去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苏州园林面临着自然或人为的威胁和挑战,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特别是散落社会的古典园林面临毁损威胁,现存古典园林保护状况参差不齐,周边环境不容乐观,有的甚至成为“孤岛”和“盆景”。

据建国以来先后三次普查,1959年存有古典园林91处,1982年存有古典园林69处,2013年底仅存有53处,60多年中消失的38处均为散落在社会上的园林,且呈持续损毁之势,“园林之城”的群体性基础在受到威胁。

基于以上种种社会分散园林不容乐观的现状,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从2014年起,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原则,突破园林“围墙”概念,积极理顺行业管理体制,通过建立《苏州园林名录》,用分类保护的办法管理社会分散园林。

第一批公布的《苏州园林名录》均为1949年以前的苏州园林,其中宋代2处、元代1处、明代6处、清代21处、民国3处,其中包括人们熟知的拙政园、网师园等对外开放的古典园林;也包括尚未对外开放,目前正在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可园、惠荫园;更包括产权私有的残粒园、万氏花园等。

业界人士表示,《苏州园林名录》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只有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独特风格,有一定代表性的园林及遗址才会被收录其中,并经孟兆桢院士等专家全面论证和严格把关。

对于《苏州园林名录》的出台,确立实施社会分散园林分类保护保护管理机制,把苏州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管理的举措,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陈卫京表示,以更宽的保护视野、更大的保护力度、更完备的保护机制,加强立法行政、推动社会参与,共同把苏州园林的保护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准,这是苏州园林保护管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苏州园林分类管理,不但再次明确了苏州园林的概念和内涵,而且是园林主管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的新开端,在精细化管理直属园林的基础上,充分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能,明确各园林管理者的职责,加强园林本体、周边环境、园林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确保苏州园林群体的均衡发展,把苏州苏州园林群完整地传承给下一代。

陈卫京同时表示,苏州园林名录是苏州园林分类管理的第一步,保护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政府、专家学者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关注,合力保护。

强决心:现存的古典园林一个不能少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苏州作为园林之都,其历史之悠久、艺术之精湛、数量之众多,不仅全国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被国际公认为:中国是世界园林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

[分页]

苏州造园已有千百年历史,历史上的苏州园林计有798处,清末有古典园林180余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苏州园林的保护,从五十年代起先后修复了一大批古典园林,1963年,拙政园、留园与北方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1997年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增补名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已成为苏州城市最具文化价值的国际品牌。

而苏州古典园林这一地球瑰宝之所以至今还能向世人展示她曼妙的“东方神韵”,得益于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面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苏州园林的保护管理工作。

与园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苏州园林局原总工詹永伟,世界遗产苏州园林保护专家周苏宁,苏州园林文史学者沈亮等表示,除了此次实施分类保护的举措,最值得载入苏州园林保护管理66年史册的,还包括50—60年代的抢修、70—80年代得全面保护、90年代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正是基于这三件大事,苏州对世界遗产的大力恢复、系统保护及全面整治不仅惠及古典园林,使古典园林的整体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保护管理上走出了专业保护、科学保护、开放保护、永续保护之路,古典园林的完美艺术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到全面体现,更使苏州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映生辉,城市文化建设获得了新动力和新资源,成为苏州城市核心竞争力中最鲜明突出的要素和亮点。

在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和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近年来,苏州更是不断夯实园林城市基石、提升园林文化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完善“全面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更加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坚持保护第一,现存古典园林一个不能少”决策和部署。

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在考察古城、古典园林时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古典园林一个不能少”。苏州市委第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传承历史文化、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市长周乃翔在市人大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古典园林保护”的工作要求。

重实效:创造古典园林保护苏州模式

而对苏州园林开展分类保护、加强管理,则是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为目标,运用国际先进理念,通过加强地方立法、行政推动、专家把脉、科学监管和社会参与,整体提升苏州园林保护管理水平,真正使苏州园林成为苏州城市文化品牌的升级之作。

作为苏州园林的“掌门”,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在《苏州园林名录》发布前夕表示,为保护苏州园林这一宝贵财富,坚持保护和管理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更加自觉地当好苏州园林的守护者、管理者和传承者,下一步该局将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园林分类保护、管理机制。

除了分批公布现存苏州园林保护名录并挂牌,有效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促进现存苏州园林保护整体水平的提高,逐步夯实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基础,还将建立苏州园林分类保护管理体系,借鉴9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管理模式,对社会分散园林实施分类保护,按照“对外开放、使用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修缮、遗址保护”等五种不同类别,逐个与保护管理主体使用部门、单位和个人签订保护管理协议,统一挂牌,明确责任,将苏州园林逐步纳入统一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把“保护第一、加强管理”理念贯穿于历史园林的保护、抢救、维护、传承和发展的全过程,加快编制《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规划(2015~2025)》(已报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时启动《苏州历史园林保护规划》,按照近、中、长期目标,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修复工作。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借鉴国内外对古城、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采取多渠道融资的经验做法,探索设立苏州园林保护基金,通过吸收社会和民间捐款、赞助、投资,争取国际和国内相关组织支持等多种途径,以及采取企业、民间资金等多方合作的方式,制定相应的支持、鼓励和奖励制度,拓宽苏州园林修复资金的渠道。

强化依法履行对全市苏州园林行政管理的意识,修订和完善《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等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苏州园林分类保护管理准则、技术标准、监测规则,在不改变产权和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统一行业标准,按照产权归属确定保护管理主体,界定保护管理责任,严格管理行业标准,实施园林监测、巡视和考核等。加强行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针对苏州园林保护管理综合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强,涉及到规划、建筑、历史、文化、艺术、植物、生态、美学等不同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园林、古建行业以及民间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保护修复培训基地,为园林保护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推荐阅读:

40多座“新”苏州园林走出国门“异地落户”

“分类保护”苏州园林迫在眉睫

鞍山:六旬老翁花7年时间将“苏州园林”搬进小区

澳大利亚画家眼中的苏州园林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