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缓冲区”方案今上世遗大会(组图)

2005年07月16日 08:29北京日报





    浙江园林网7月16日消息: 南非东部港口城市德班。酝酿一年有余的“故宫保护缓冲区”第二方案,今天将正式提交给正在这里召开的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后,该方案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备案,并从备案之日起正式生效。
    
    据悉,市文物局此次上报的方案,包括故宫保护范围86公顷、缓冲区范围占地1377公顷,总计面积1463公顷。其中含什刹海、皇城、国子监、南北锣鼓巷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一旦确定,缓冲区1463公顷范围内将限制大拆大建,禁止建设高度超过9米的新建筑,并逐步消除不符合规定的建筑。
    
    故宫天坛缓冲区有望连上
    
    “缓冲区”是指在文化遗产周边的划定区域内保持其周围原有的历史环境。
    
    按照上报方案划定的范围,故宫保护缓冲区最南端至正阳门。这里正是天坛在1998年12月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划定的缓冲区最北端。北京6大世界文化遗产中,首次出现了缓冲区相连的局面。
    
    据介绍,上报的缓冲区方案结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以1984年市政府批准(1987年修正)的旧皇城及北城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基础划定。
    
    这一范围向南扩展到天安门广场、前门,包括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缓冲区的北部,则一直覆盖了皇城以北至北二环路之间的部分。缓冲区东线,从南至北分别划至规划中的历史博物馆东侧路、东黄城根、安定门内大街;西线从南至北分别划至人民大会堂西侧路、西黄城根、鼓楼内大街。
    
    文物专家表示,这一方案划定的范围内,多年来一直采取较严格的控制措施,虽存在个别的现代建筑,但总体风貌尚存。区内还有什刹海、皇城、南锣鼓巷、北锣鼓巷和国子监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其建设控制区,吻合世界遗产中心对“缓冲区”的要求。此外,该区域与城市建设矛盾也较小。
    
    获八成多网民投票支持 
     [分页]
    据介绍,去年9月7日至10月8日期间,市文物局在网站上全文公布了“故宫保护缓冲区”的两个草案。结果,有83.55%的网友投票表示支持保护范围更大的第二草案。
    
    投票网友的留言对第二套方案可以说是青睐有加。网友杨策表示:“支持故宫保护方案2,应更加加大保护范围!!!”网友金见留言说:“故宫缓冲区第二套方案最好!……可以将北京的特色尽收眼底。”
    
    正如网友“于惠春”在投票时留言:“古城保护得越好,北京的‘味儿’越浓,游人来的越多。”
    
    83.55%的支持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公众对保护和恢复历史传统文化的态度。
    
    此外,专家评审委员会上,郑孝燮、王世仁、谢辰生等多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专家,也一致赞成采用第二草案。
    
    曾准备第三方案
    
    鲜为人知的是,在公示时除向公众展示的第二草案和第一草案之外,文物部门还曾经设想提出范围较第二草案更大的“第三草案”———东起东单、西至西单,包括王府井、西单广场的大量现代建筑。
    
    “第三草案”也是郑孝燮等众多文物专家大力支持的方案。文物部门也表示,缓冲区的划定范围,确实是越大越有利于故宫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但事实证明,东单、西单两个商业中心的建筑、风貌难以控制,与城市建设矛盾过大,无法达到缓冲区的标准。因此该方案最后并没有上网公示。
    
    而草案一的缓冲区范围实为原皇城范围:南起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东起南、北河沿,西至府右大街和西黄城根北大街。该区域目前控制较好,并已做出保护规划,但范围太小,难以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要求。
    
    房管局办公楼剃掉3层
    
    “站在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平台上,往四周眺望时,应该看不到任何破坏景观的高层建筑。”这是联合国对故宫保护缓冲区实现效果的要求。根据规定,缓冲区内将不允许新建高度超过9米以上的现代建筑。既有的高层现代建筑,也需要在今后逐步拆除,或者是“剃头”减高。
    
    据市文物局介绍,缓冲区内的市房管局办公楼,原本是近20米的6层楼房,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不协调,目前已拆掉了顶上3层,为缓冲区建设开了个很好的头。
    
    缓冲区内与历史文化风貌不符合的新建筑,将需要像市房管局办公楼一样进行改造。不过,这些建筑也不会被立即动手全部拆除,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今后逐步解决。其中,第一步需要解决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建筑,再逐步改造近几年的新建筑。
    
    国家话剧院另觅新址 
     [分页]
    今后,缓冲区内建造新建筑时,还需要同时得到规划部门和文物部门同意才能动工。据悉,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的国家话剧院,也为了适应缓冲区的历史风貌,协商后从原定于地安门商场对面的一块地皮上撤出,另觅地址进行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使新建筑与故宫周围历史文化风貌保持一致,故宫保护缓冲区的新建筑还需要在尺度、样式、色彩等方面有严格限制。根据《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北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等规定,今后缓冲区将不会出现诸如大型的玻璃建筑,颜色过于艳丽、造型过于西化的新建筑。
    
    缓冲区内的改造工程,将改变以开发商为主、大拆大改的方式,胡同、四合院原则上将不得成片拆除。区内主要街巷原则上也不再继续加宽。
    
    “微循环”改善平房条件
    
    “有些缓冲区内的建筑年久失修,可以说基本上属于危房。建立缓冲区会取消通过危改改善住房条件吗?保护老城是否会让我们一直住在危旧房里?”这是一名署名“内城的老百姓”的网友的留言。
    
    文物部门负责人表示,缓冲区内尽管禁止大拆大建,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不会禁止。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据介绍,“既保护故宫周边历史风貌,又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是规划初期就考虑到的问题。只是要符合与故宫风貌相协调的原则,在保持现有风貌的前提下,今后区内依然可以搞建设。包括供暖、下水管道等基础设施会逐步得到完善。但是,施工将以“微循环”和“有机更新”的方式代替大拆大建,进行逐院逐屋的修缮,即加强日常的随时维修、养护,按照传统土木结构特点以20年至25年为周期使建筑在整体上翻修一遍。不过,改善缓冲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降低人口密度。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措施,希望能通过产权置换的方式来进行。本版文摄影/小美
    
    解析
    
    故宫“入遗”时为何没设缓冲区?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中心有关规定,各国在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时,应同时设有保护缓冲区。那为何举世闻名的故宫当初成为“世遗”时没有缓冲区呢?
    
    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表示,这是因为故宫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是无需审议直接通过的,因此当时没有被要求附上缓冲区划定范围的文本。据介绍,由于中国政府直到1985年才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委员会特地在次年一次性给予了中国6个世界遗产名额———只要中国政府上报6个名额,就直接成为世界遗产。那次,中国政府一共上报了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风景名胜区6处。
    
    尽管当初没有明确划定故宫的缓冲区,但孔繁峙认为,我国相应的保护法规,在实际意义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缓冲区”接近,有效保护了故宫的风貌。2002年制定的《北京皇城保护规划》,设立了建设控制地带。因此,从某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