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五小叶槭种群数量稳步扩大

2023年06月01日 09:15中国绿色时报马文宝 余萌萌

2022年7月—10月,四川省林科院对雅江县内的五小叶槭进行了详细的每木调查,同时对分布于雅砻江流域的群落及生境进行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方法采用实测法并结合无人机(多光谱和激光雷达)进行调查,对调查区域内所有五小叶槭植株进行打点定位,对植株数量、胸径、冠幅、地径等信息进行记录统计。

  结果显示,五小叶槭数量多于历史发现数量,在康定市、九龙县和木里县也均有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五小叶槭种群数量,填补了五小叶槭分布范围和野外存在数量的空白,种群数量呈稳步扩大趋势。

  五小叶槭是无患子科槭属植物、落叶乔木,为四川省野生植物极小种群保护物种,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五小叶槭于1929年在四川省木里县被奥地利博物学家约瑟夫·洛克(J. F. Rock)发现并引种到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该植物已经在原产地灭绝。直到1982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进行横断山植物考察时,在位于四川贡嘎山西坡九龙县的雅砻江支流九龙河边采集到一份五小叶槭标本,再次发现了五小叶槭。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五小叶槭仅分布于四川西部雅砻江及其支流海拔2200—3000米的河谷地带,野外种群数量极少,仅约500株,因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均将其列为极危(CR)种,亟须加强保护。

  自1982年五小叶槭被重新发现以来,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这一物种高度重视,对其进行持续研究和保育工作。

  从2014年开始,四川省林科院对五小叶槭的繁育和栽培技术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编制并发布了四川省地方标准《五小叶槭播种育苗技术规程(DB51/T 2253-2016)》。2022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五小叶槭组培繁育等相关工作内容,修订并发布了《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DB51/T 2253-2022)》。

  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在原生境和适生区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在甘孜州康定市、九龙县等五小叶槭自然分布地采集种质资源32份,建立了种质资源收集圃。目前,成功繁育五小叶槭幼苗近5万株,在北京世园会、贵州绿博会、成都市植物园和南京市中山植物园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

  2022年,四川省林科院编制并发布《五小叶槭保护技术规程(DB51/T 2983-2022)》,针对五小叶槭保护中的野外回归与迁地保护中种植、管理和监测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相关研究。

  2022年4月,四川省林科院在甘孜州雅江县麻郞措镇牙巴村建立了人工繁育五小叶槭种苗的野外回迁试验基地,占地面积10亩,目前种植五小叶槭约1000株。

  试验基地对6年生五小叶槭采用了不同移栽处理措施,包括使用不同类型不同浓度(比例)的生根剂、种植基质(泥炭土和稻壳炭)、肥料,进行了不同的截根、截干、遮阴和覆盖方式等处理实验,并于2022年10月五小叶槭红叶期进行了成活率观测。结果表示,截干、施肥、蘸生根剂和遮阴处理能够降低五小叶槭的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其中60%遮阴处理(6%遮光率3针遮阳网)的五小叶槭成活率达100%。

  保护野生植物,是保护属于全人类的自然瑰宝。四川省林科院对野生植物极小种群五小叶槭繁育的持续研究,对挽救和保护濒危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