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此青绿筑长城

2024年06月13日 16:03中国绿色时报魏静

      在吉林省前郭县国有林总场深井子林场,1110亩新种植的林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里曾经是一片沙地,风沙肆虐,如今通过“三北”工程植树造林,已经土质化,风也小了,沙也少了,对农业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深井子林场的变化,是吉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扎实推动“三北”工程攻坚战高质量发展、筑牢中国北方绿色屏障的一个缩影。

  吉林省“三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53个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86.9%。此前完成的五期工程建设已初步建成了带网片、林路渠相结合的大型防护林体系。2023年6月开始,一场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在吉林大地全面铺开,“三北”工程区53个县(市、区)开足马力,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加大建设步伐。目前,全省“三北”工程攻坚战共完成造林绿化 84.8万亩、沙化土地治理8.5万亩。

  谋篇布局

  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合力

  飞鸟翔集、水清岸绿,查干湖成为鸟类栖息的乐园。绿锁黄龙,昔日寸草不生的白沙尖变成绿洲。在吉林省前郭县,一个覆盖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的一体化保护修复体系初见成效。

  前郭县林草局局长张立宝说:“前郭县于2023年启动了‘一湖两带’综合治理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围绕查干湖、科尔沁沙地北方防沙带和松花江沿江水土保持带开展建设,开展沙地造林、退化林修复、沙化草原恢复、退化湿地修复、沿江水土保持。”

  “一湖两带”综合治理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是吉林省“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一部分。自“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吉林省高位推动。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生态连通为抓手,以防护林建设为重点,以防沙治沙为关键,以林长制为保障,创新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强大合力。

  为此,吉林省将“三北”工程建设任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省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省委书记、省长多次部署“三北”工程工作,主管副省长带队考察调研。吉林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林草、发改等12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专班,明确了相关单位职责任务,共同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吉林省林草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三北”工程攻坚战工作专班,确保打赢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提前谋划布局“三北”工程攻坚战。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协调机制方案》,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林长令》。启动“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实施《吉林省防沙治沙规划》,明确以沙化土地治理和林草湿生态修复为重点,将东部提质、中部增绿、西部修复作为主攻方向。同时,组织全省各地3000多人次参加“三北”工程攻坚战专题培训班。

因地制宜推进重点生态项目。西部地区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中部地区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东部地区突出森林质量提升,谋划“三北”工程六期建设53个子项目,计划到2030年完成总任务765万亩;谋划重点项目6个,新建项目有四平、松原、白城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和向海国际重要湿地基础设施建设,续建项目有长白山主脉、东部森林保护修复综合治理。

  鏖战沙海 绿掩风沙成沃野

  “一进洮南府,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这首曾经在吉林省洮南市和白城地区广泛流传的民谣,描述了当年风沙滚滚扑面而来的尴尬处境。

  如今,在洮南市大通乡富乐村的防沙治沙樟子松造林基地,人们看到的却是和民谣中截然不同的景象。近处,樟子松树苗郁郁葱葱,树下覆盖着地膜。远处,高大的树木郁闭成林,安静地守护着一方水土。

  这里是科尔沁沙地的边缘地带。2023年6月,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启动后,这里栽植了555亩、共6.1万株樟子松树苗。

  吉林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长春市所辖14个县(市、区),是科尔沁沙地、嫩江沙地的重要分布区。多年前,吉林省沙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农田被沙侵沙埋、禾苗被沙打沙压、种子肥料以及表土被风刮跑等现象经常发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为此,吉林在沙区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采取人工造林、封原育草、林草湿连通、退化林草修复、防沙治沙工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综合性措施治理沙化土地,先后实施了科尔沁沙地造林、白城地区南部和西部防风固沙林带建设、白城地区中部沙带治沙、第二松花江右岸治沙等骨干工程建设。

  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吉林省计划到2030年,完成科尔沁沙地歼灭战540多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40%。

  目前,全省沙化土地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2016年以来全省共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223.4万亩,沙区林草植被不断增加,重点地段的风沙危害得到遏制,控制了沙地蔓延和草原沙化,农田和牧场得到有效庇护,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国第六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吉林省沙化土地治理大于破坏,继续保持逐渐缩小的态势,实现了整体稳定,逐步逆转。吉林省沙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 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生态屏障 防护林体系守护黑土地

  “东风吹柳日初长”,一行行柳树摇曳着绿色的丝绦,守护着道路和路旁的原野。在大安市境内的S516省道两侧,各有4行柳树组成的防护林带。

  大安市将绿色通道工程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主战场,加大公路两侧绿化力度。2023年以来,大安市出资1亿多元用于绿色通道建设,完成主要公路干线两侧绿化190公里,栽植柳树大苗32万株,昔日的“光板路”变成“绿廊道”。

  “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吉林省将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流域治理有机结合,提升农田、公路、铁路、河流防护林网的修复完善,力争建设屏障牢固、网络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

  农田防护林建设取得新进展。2019年,吉林省启动了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制定了《吉林省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省级共投入资金1.59亿元,采取恢复、新建、改造、更新模式,对防护林网进行系统性补充、完善和提高,农防林防护效能得到提升,防护林质量得到提高,在保护黑土地、维护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部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稳步推进。吉林省东部山区突出大江大河治理,通过开展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清收还林,退化林修复,进一步恢复和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多万亩,为建设美丽吉林提供了生态保障。

  吉林省共完成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113.5万亩,全省完成道路、江河绿化7200公里。目前,吉林省“三北”工程区已基本形成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功能防护体系,成为保护黑土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绿色城墙”。

  宜居怡人 村屯绿化改变人居环境

  “绿树村边合”,洮南市黑水镇黑水村是一个被绿色环抱的村庄。村中道路两侧、房舍旁,遍植糖槭树、银中杨、榆叶梅、京桃、丁香等乔木和灌木,呈现“村在林中、路在树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图景。

  黑水村党支部书记白金日说:“以前村里没几棵树。从2022年开始,村里统一规划,栽植树木2.7万株,村屯绿化改变了人居环境,还防风挡沙,村民对绿化非常满意,各家门口的树木实行三包保护,没有破坏树木的。”

  吉林省村屯绿化成绩斐然。吉林省“三北”工程在突出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的同时,注重周边增绿、美化环境,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村旁绿化、宅旁绿化、路旁绿化、水旁绿化及庭院绿化等村屯绿化美化,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质量。

  全省持续开展绿化美化村屯行动。以“四旁”绿化为重点,开展绿化美化示范村屯建设,带动全省乡村绿化发展。将植树造林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目标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全省高标准打造一批绿化美化示范作用突出的村屯。通过省级示范村屯建设,带动全省乡村的绿化美化,打造了一大批绿化精品村屯,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面貌。

  “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以来,吉林省已绿化美化村屯3773个,打造了美丽生态宜居村屯,为广大农民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辐射带动全省乡村绿化。

  绿色惠民 生态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在位于大安市叉干镇的沙棘基地,枝叶遒劲茂密、长满棘刺的沙棘林一眼望不到边。

  大安市在盐碱地和沙地上种植沙棘2万亩,采取国有林场出地、企业负责种植和加工销售、当地农民负责采摘的模式,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成为乡村振兴、绿色惠民的重要产业。

  吉林吉隆东北沙棘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子君介绍,他们建成的沙棘加工厂年产沙棘果汁300万箱、加工沙棘果2万吨,每个月有120至200位当地农民在沙棘基地和加工厂工作,促进了农民增收。

  吉林省把“三北”工程攻坚战建设与生态产业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种植、旅游等产业。针对“三北”工程区造林树种单一、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等问题,吉林省大力推广红松、文冠果、沙棘、山杏、元宝枫等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造林,引进了枸杞、扁杏、柽柳等灌木经济林树种,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吉林在“三北”工程区大力推动林草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以红松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红松、文冠果、山核桃等种植和加工产业。发展以小浆果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全省特色经济林面积42万亩,以蓝莓、山葡萄、沙棘等小浆果为主。发展以城乡绿化美化为依托的种苗花卉产业,全省现有各类苗圃1607个,育种基地32个,花卉产业基地233个。发展以康养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全省利用林草湿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的A级以上景区有103处。

  不断探索造林新模式。组织各地针对制约“三北”工程建设的瓶颈问题不断探索,激发工程建设内生动力。探索多元化主体造林,引进域外企业开展合作造林、合作开发林业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实行先补后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新机制取代一次性拨付到位的做法。尝试第三方造林,调动全社会参与“三北”工程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2016年以来,吉林省发展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造林面积12万亩,不仅促进“三北”工程顺利开展,也推动依托于林草资源的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化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