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军:新邵县油茶产业发展调研与思考

2024年06月24日 06:30

近日,新邵县林业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全县油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采取查阅资料、入户咨询、实地察看、组织座谈等方式深入全县6个乡镇12家油茶种植大户,在调研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思考,提出了发展建议和对策。

一、油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新邵县拥有林地面积16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22%,处于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红壤与黄壤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充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油茶生长。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油茶基地7.36万亩,其中良种油茶新造基地4.26万亩、低改基地3.1万亩;建设良种油茶苗木繁育基地200亩,每年可繁育良种油茶苗300万株以上。全县已发展油茶规模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37家;千亩以上的油茶种植大户6家、3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38家;以奖代补提质改造茶油小作坊2个,新建鲜果鲜榨及仓储加工项目2个,升级精深加工线1条,打造集产、供、销于一体的油茶全产业链。全县进入丰产期的良种油茶基地约1.4万亩,2023年产油茶果1181吨、油茶籽295.4吨、茶油73.8吨,年产值达1.48亿元,带动近1.6万农民增收致富,油茶已成为兴林富民的重要生态产业。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高位推动,产业规模雏形呈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成立了由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发改、财政、林业、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油茶产业领导小组,将油茶产业发展列入了《新邵县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管理与扶持办法(试行)》加以重点扶持,建立了责任机制,把油茶造林责任、目标和任务层层落实到各乡镇。出台了《新邵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试行)》,规划布局“三点四线”基地建设。以新田铺、陈家坊、坪上三个乡镇为基点,辐射带动其他9个乡镇,建设三大油茶产业基地,明确了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措施。从2017年起,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500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涉农产业资金800万元,用于油茶企业贷款贴息、专利申报、品牌创建、科研平台建设,开启了全县大规模发展油茶产业的大幕。

(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抢抓省林业局帮扶机遇,邀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家教授亲临现场开展技术指导,针对低产低效油茶林,根据长势、结实率、疏密度等情况,结合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通过实施复垦、抚育、修枝、补植、培肥、高接换头等技术措施,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一是建立无性系优良品种苗圃。如新邵县助球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承担100亩油茶苗圃基地建设,从湖南省林科院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引进了湘林系列品种10个,三华系列品种3个,年产优质油茶苗达180万株以上,其中三华系列品种60万株,使我县油茶优良品种率大幅提升。二是开展油茶生产技术培训。每年组织油茶业主和管理人员进行两次培训,邀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油茶专业教授亲临现场进行讲课,连续6年培训达580人。三是培育科技示范典型。如陈家坊镇“湖南省华怡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姻,做为教学实践基地,经常有林科大的教授和研究生来基地现场指导和科研,给基地注入强大科技支撑;新田铺镇“新邵富翔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4200亩油茶基地,实行科学管培,树势生长良好。以上两家是我县县级龙头企业,起到非常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日臻成形。我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始终坚持油茶造林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与林下经济发展相结合,推进形成产业链。一是基础设施有改善。在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五年来共修建产业道路112.6公里、电排5处、滴灌3处。二是林下经济有提升。陈家坊镇刘立成油茶基地1500亩,在油茶基地种植玉竹等中药材500余亩,创建了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坪上镇肖文良在400亩油茶林里种植中药材等,被列入县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巨口铺镇朱学义用养猪收入来维持油茶生产,猪粪做为油茶有机肥料,林下养跑山猪、飞地鸡,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三是茶油加工有突破。近年来,建成两家中型茶油加工企业。新田铺镇“新邵县富翔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修建3200平方米厂房和集仓储、剥壳、烘干到炼油的全自动生产线,每天可生产毛油或精炼油2吨。一个油茶产业与生态绿化、中药材种植、畜禽放养、休闲旅游、产品加工等多种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初步显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油茶产业是一项长期投入较高的劳力密集型产业,因投资大、周期长、融资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多方面因素,成为制约我县油茶产业提质增效的“拦路虎”。

(一)新增造林与低改用地困难。我县适宜造林的荒山荒坡越来越少,可用于发展油茶产业的集中连片土地更少,适宜造林的地块零星分散,新增油茶难以连片和形成规模。当前最有可能用于种植油茶的土地有两种:丢荒耕地和树种改造林地,但丢荒耕地大多数在耕地保护红线范围内,按相关规定不能用于种植油茶;而树种改造林地种植油茶实际操作困难重重,规模化油茶造林面临无地可用。油茶低改林地用地也非常困难,我县2020年12月底以前油茶林地有近2万亩的面积,自然资源部门的国土“三调”数据库显示为“可恢复”属性,这些面积目前不能纳入与实施油茶抚育与低改措施,无法落地上图,油茶抚育与低改工作难以开展,造林农户无法享受国家政策支持。

(二)油茶管护力量薄弱。油茶种植短期收益低,群众种植油茶的初衷基本以自用为主。油茶大面积种植后,群众仍然以劳务输出为主,到田间地头管护油茶的人力很少,且群众粗放经营理念未得到根本转变,只有良种没有良法,普遍存在不速生、不丰产、不稳产、易早衰等现象,部分乡镇油茶产业面临着只种不管的窘境。

(三)产业发展资金不足。油茶种植成本高,产出周期长,机械化水平低,在种植、培管、采收等环节人力投入多,部分公司、大户只注重油茶种植面积,没有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管护成本,造成资金短缺,无法完成基地建成后的幼林抚育管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企业融资方面也存在途径不畅的问题,由于油茶种植稳产、高产受天气等不稳定因素影响较大,导致担保贷款和风险贷款难以进入油茶产业。

(四)加工销售严重滞后。我县在册登记油茶加工企业仅有新田铺、陈家坊2家,也仅新田铺一家有自主茶油品牌,但没有品牌影响力。全县现有油茶小作坊4家,小作坊加工占比66%以上,且加工工艺和方式相对落后,主要提供压榨服务或自产毛油、茶麸。全县基本上以出售初级油茶产品为主,品质参差不齐,产品标识不明,在中高端消费市场没有拳头产品,产、加、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四、发展建议及对策

(一)深化发展共识。油茶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油茶产业,对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和发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网络等平台以公益广告的形式,从油茶文化知识、茶油营养价值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到既要充分调动参与油茶产业建设的积极性,更要让油茶这一绿色“高贵”食用油得到大家的认知、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油茶这一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强化政策保障。严格落实中央、省相关保障油茶生产用地文件精神,建议省级层面出台具体政策,可以在公益林内开展林下油茶造林,即造一行油茶保留一行原有植被,对林下栽植油茶株数达到60株的应纳入合格新造油茶林面积;对达到采伐年龄要求的林分,愿意造油茶的,按油茶造林的要求允许采伐。这样既不会大面积破坏现有植被,同时又能解决油茶幼林需要适当荫蔽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目前油茶新增亟需用地的矛盾。

(三)强化科技支撑。改造提升传统油茶经营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油茶土专家”人才培养。积极对接科研院校,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注重技能培育,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垦覆、种植、修剪、嫁接、采摘专业队伍,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和生产服务,提高油茶产业经营主体管理水平。实施好相关示范园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推动水利上山、机械上山、科技上山,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一批高标准示范基地和示范园。

(四)加大资金扶持。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金融资金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好林业、扶贫、农业、发改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产业后扶、贴息奖补、风险担保等多种形式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对一定规模的油茶企业给予更多、更有效的产业政策扶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产业政策宣传、引导配套等方面。在金融服务上,协调优势油茶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帮助油茶企业争取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解决企业在技术、产品、设备升级时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加强品牌建设。要把我县的油茶产品定位为湖南区域品牌,加快推进油茶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升级改造厂房设备与环境,实现清洁化、智能化生产,建立产品来源可追溯体系,着力打造高品质诚信产品。同时,以打造油茶产业示范县为目标,推广油茶健康饮食、油茶养生理念及体验等,构建从良种选育、基地种植、科技推广、企业建设、市场开发、生态教育、健康养生、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促进油茶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