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小泉子治沙试验站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部的风沙带,但这里梭梭林茂密,文冠果摇曳生姿,柽柳葱郁,鸟语花香,宛如一片生命的绿洲,沙漠蜥蜴、野兔、野鸡、跳鼠等动物也在此繁衍生息,为这片绿洲增添了无尽的活力与生机。
临泽县小泉子治沙试验站站长牛向军回忆道:“1987年,治沙试验站成立之初,这里还是一片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那时,春风裹挟着沙尘,遮天蔽日,千里之内难见人烟。然而,正是这片不毛之地,激起了临泽小泉子治沙站全体干部职工的斗志与决心,让我们义无反顾地投身治沙播绿的伟大事业,誓言要将这片荒漠变为绿洲。”
治沙之路,充满艰辛。治沙试验站的干部职工们长期驻守沙地,与风沙为伴,与家人聚少离多。他们忍受着沙尘的侵袭,满身满嘴都是沙子。面对缺水缺电等困难,他们自力更生,架电开渠,引水灌溉。在沙海中摸爬滚打,压沙障、固沙带、栽苗木,他们用双手和汗水,在这片沙海中播撒下绿色的希望。
治沙之路任重道远。他们紧盯关键时间节点,围绕“补植补栽、巡查管护”等重点工作发力,坚决守护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面对技术瓶颈和知识不足的问题,治沙试验站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与省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共同推进规模化防沙治沙工程。“我们探索新技术,引进新型材料如尼龙网、阻沙网等,通过压植麦草、尼龙网等沙障治沙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栽植梭梭苗木260万株,完成治沙造林建设示范项目5200多亩,压植沙障造林1470亩,栽植防风林10公里。”牛向军说。
牛向军进一步介绍:“节水在沙区治理中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选择适宜的抗旱造林树种和营造技术,运用分区滴灌配套技术,建立起符合生态节水与沙漠治理的科技节水体系。仅2020年至2022年,治沙试验站就实施了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面积12604亩、国土绿化项目3800亩,为这片沙海‘定风植株’,打造出了防沙治沙的示范样板。同时根据植物品种、生长环境和季节变化合理灌溉,节水示范面积达570亩。”
此外,治沙试验站还致力于推动优质生态产品的发展。他们以沙生植物为主景,结合乡土植物和园林植物进行造景设计,引进了沙冬青、沙地柏、四翅滨藜等50多种沙生植物,建立了350亩的沙生植物园。还建设了2500亩的沙枣花香休憩地、500亩的沙漠药膳食品肉苁蓉种植示范基地以及200亩的玫瑰花香沙生植物观赏示范基地,持续打造优质生态产品开发样板。
在科研方面,他们与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合作,重点开展了对河西走廊沙区盐渍化土地、沙地、戈壁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还积极争取并建设了甘肃临泽荒漠化国家级生态监测研究站项目,为河西走廊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2023年临泽县小泉子治沙试验站荣获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