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都:科技助力油橄榄产业进入快车道

2024年07月23日 14:28

作者:刘江林

眼下正值油橄榄春季管护关键期。在我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伴随着发动机的转动声,运输机沿着一条银色轨道,把肥料、农具等从车间运到果园。

科技提高了油橄榄果从田间地头到企业加工车间的速度,也让油橄榄种植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白龙江两岸干热河谷及海拔1300米左右半山腰,分布着郁郁葱葱的油橄榄园,这里山高坡陡,运输极为不便。“过去上山施肥,摘果子下山,都得靠人力背负,腰酸背痛不说,还很危险。现在政府铺设的这个轨道运输机,能轻松完成所有运输工作。”一边说着,武都区桔柑镇贺家坪村村民赵词平从运输机上卸下两袋肥料和一台旋耕机,朝着自家的油橄榄园走去。

“乡亲们有了这个运输‘神器’,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缓解劳动压力,还解决了山地运输难、修路破坏生态等问题,使油橄榄的生产运输从传统的人扛马驮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作业。”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赵海云介绍,一条轨道一次运输量为200公斤,爬坡500米仅需11分钟。这款山地单轨运输机由当地农机部门联合企业、高校研发而成,有效解决了大坡度山地生产资料及农产品运输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目前,陇南大地已铺设106条、共计66.7公里的山地单轨运输机线路。

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提出了加大丘陵山区农机研发推广及补贴建议。几个月后,甘肃省加大购机和应用补贴力度,单轨运输机现已纳入武都区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范围,按购买金额的30%进行补贴。仅徽县2023年就新增各类农机560多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

新科技、新农人、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滋润沃野田畴。生长在农村的梁倩娟,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和老乡们息息相关的事。今年,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农村电商发展。

“直播间的各位老铁们,大家过年好……”梁倩娟在徽县做了10年的农村电商,从一台电脑的小作坊到现在的直播带货达人,将家乡的橄榄油、核桃、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卖到了全国,帮助当地300多农户增收致富。在她的带领下,当地不少人都返乡创业,开启了农村电商之路。当地政府也因势利导,提供政策支撑,完善物流体系,着力培育电商产业。目前,徽县各类电商主体已经有1592家,仅2023年销售额就超过6亿元。

2014年,长期在浙江打拼的李树红回到老家陇南市武都区。当时,南方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众多农特产品纷纷涌入网络销售。但陇南众多的优质土特产,如油橄榄、花椒、茶叶、蜂蜜却藏在深山无人知。经过调研,他成立陇南陇乡源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希望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当地土特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将他“扶上马、送一程”。陇南市抢抓“互联网+”机遇,全力推进农村网店建设,构建起网货供应、网络销售、物流配送的电商体系,为像李树红一样的电商新农人提供便利。经过多年奋斗,李树红的公司已经成为集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电商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3年,营业额突破4800万元。

近年来,武都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扎实推进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深入开展产业赋能行动。武都区油橄榄基地种植惠及4.5万农户、21万多人,适生区油橄榄人均收入2200元,综合产值达18.6亿元。

目前,武都区油橄榄产业面积达到63万亩,2023年油橄榄鲜果产量达5万吨,生产初榨橄榄油7500吨,油橄榄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橄榄油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