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生态云南跨越发展

2012年12月18日 10:28云南日报张锐 吴清泉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生态云南跨越发展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生态云南跨越发展

中国园林网12月18日消息: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美丽中国的顶层设计下俯瞰“七彩云南”——去年,省第九次党代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实施绿水青山、节能减排、防灾减灾“四同步”、“三计划”的工作部署,从思路上与国家策略高度契合。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号角响起时,云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指向:认真研究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思路和办法,切实巩固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地位,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这昭示着云南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站上一个更高起点,必须思考如何解决好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治理、重点江河流域治理、节能减排……观照生态文明建设中待解的难题,勾勒美丽云南建设的新图谱,期待、热议、建言中,一点点破解矛盾难题的务实行动,才能将美丽的憧憬变成现实。

生态立省 定下绿色发展基调

全国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中,云南占10%。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催生出云南的生态自觉。迈入新世纪,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省委、省政府做出“生态是云南最大的省情,最突出的优势,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的判断。由此,“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思路更加坚定,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目标下,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务实之举在云岭大地全面实践。

2007年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2008年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2009年出台建设“森林云南”决定。密集出台的绿色新政下,一项接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在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林地面积、活立木储蓄和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700万亩、1.64亿立方米和3.0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国土面积的52.9%。绿色在蔓延,一处处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又涌出汩汩清泉。

大胆探索,云南创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经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断完善,全省1.78亿亩公益林全部纳入范围,实行每亩10元的同标准补偿;运用商业保险机制,探索解决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新途径;在全国率先启动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珍稀濒危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云南独有的华盖木、西畴青等,从仅存5株,分别增加到180株和100株;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为化解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矛盾先行探路。

“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又肩负起建设“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面对机遇与选择,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四同步”、“三计划”接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棒”。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纵深推进;作出用10年完成100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的重大决策后,今年重点在金沙江、怒江沿岸及乌蒙山区、迪庆藏区等治理100万亩陡坡地拉开大幕;石漠化治理从最初的12个县到35个县,今年65个石漠化严重县全面启动治理。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正从边缘向核心移动。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强劲推动下,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取得新的突破。通过持续深入开展环湖截污、环湖生态等“六大工程”建设,努力开创了九湖治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九湖“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95项,已完工19项,正在实施78项,完成投资61.21亿元。其中,滇池完工3项,完成投资47.8亿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已经从污染治理湖泊向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并重转变。抚仙湖在水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水质仍然保持地表水Ⅰ类水质,总氮、总磷还略有下降,星云湖总氮明显下降。洱海水质连续八年总体稳定保持在Ⅲ类,2011年5个月水质达到Ⅱ类。程海、泸沽湖高锰酸盐指数下降明显。异龙湖水质也有所改善。同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置场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和工作正在持续推进。

保护发展 直面矛盾解决难题

省环保厅厅长王建华说,建设生态文明最大的难点在于意识的唤醒、构建和自觉。面对发展压力,不少执政者仍然信守唯GDP论。意识的缺席往往导致决策的不当,在保护与发展的两难选择中顾此失彼,一旦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就很难恢复,很难重建。

省林业厅副厅长刘一丹说,尽管这些年来,云南省生态建设与保护从投入到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力度前所未有,但仍然存在保护建设投入不足、渠道单一;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已有的制度又存在执行落实不到位;生态建设保护主要由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省林业科学院院长、环境科学博士杨宇明说,从全省情况看,一方面我们拥有全国第三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富省”,列入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面积较大;另一方面全省很多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济成为解决民生的首要课题,对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强,发展中过度依赖资源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加之近年来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城市扩张、农村面源污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保护与发展承受着比其他地区和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的双重压力。再就是缺乏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只实行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但补助标准低,生物多样性补偿还没有,难以调动起保护的积极性。

省节能办相关人士介绍,云南省重工业比重在逐渐上升,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仍有很大部分是化工、有色、建材等项目,产业结构仍以重工业为主。因此,要靠结构调整实现云南省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难度很大。严峻的现实,透露出保护与发展所面对的诸多挑战。能源消费基数低,年均可新增能源消费量少,产业结构偏重,节能技改投入不足,实施难度大是目前迫在眉睫的难题。

路径选择 务实探索实现双赢

面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云南必须正视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探索一条既能有效保护环境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又能使这些宝贵资源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发展路子。

意识先行。王建华认为,执政者在意识上应该进一步强化,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审视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来形成云南跨越发展的科学决策。全社会也应该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环保部门应该出台一批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对一些行业、项目、企业发挥出环保的抓手作用,为云南科学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技术保障和服务支撑。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环保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并扩大、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环保组织的国际合作,通过有效的合作,为云南的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环保竞争力,为云南形象、国家形象加分。

刘一丹说,除了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陡坡地治理、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让云南的山更绿的同时,要突破保护与发展的现实困境,在吸引农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充分考虑他们的生计和发展,在制定和完善政策时,合理兼顾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发展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果,如核桃、油茶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在做强林产业中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解脱贫困,减轻因贫苦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逐步消除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杨宇明认为,云南省要从立法、执法、政策和监管等环节上,维护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各种关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处理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同时,把大力发展非木材生物产业和资源非消耗型产业的“两非”产业,作为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现实路径。据中国林科院的初步测算,在天然森林之下,非木材林产品的价值大多是同等面积木材价值的50至100倍以上。云南省的茫茫林海里花、菜、药、菌、香料等林下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出来都能做成大产业,如能选择几个产业,组织科技攻关,加大投入支持做强产业,既保护森林资源,又可带富农民。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发展资源非消耗型产业,云南用建立国家公园的办法走出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模式。普达措国家公园、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等,不动保护区一草一木,就获得可观的旅游观光收入反哺保护者,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破解云南节能的困局,需要有新思路。省节能中心专家认为,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不断完善促进节能的财政政策。加大节能投入,将全省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收费用于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能金融服务。开辟多种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积极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进行节能投资。

推荐阅读:

吉林:营林生产处将十八大精神融入到生态建设中

浙江省林业厅多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珠海:贯彻十八大精神 建设“幸福美卷红树林”

各地落实十八大精神 冬季植树建设“美丽中国”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