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育种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2005年10月10日 14:32经济日报

    浙江园林网10月10日消息: 记者郭晓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我国的农作物航天育种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牵头的课题组利用航天技术先后育成并审定水稻、小麦新品种12个,其中“华航一号”、“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和“培杂泰丰”等4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已完成或正在参加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稻麦新品系、新组合16个。
    
    航天新品种、新组合在过去4年里累计种植面积850万亩,增产粮食3.4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至此,我国科学工作者15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植物种子,经多年地面种植筛选,先后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种质、新品系并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其中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20个。
    
    国家“十五”863计划“稻麦航天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多年探索,开创了地面模拟航天环境因素诱变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已申报航天育种新技术发明专利3项。
    
    航天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等返回式航天器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在航天育种领域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并已首次在美国休斯敦举办的第三次世界空间大会参展,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