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园林设计院规划“活水公园” 落户苏州河

2005年11月24日 08:44中国建设报

    浙江园林网11月24日消息: 占地8.6公顷的上海首座“活水公园”梦清园近日落户苏州河。据该园设计机构上海市园林设计院院长朱祥明介绍,梦清园贯穿有两大脉络,即苏州河的历史文脉和高科技的净水系统。

    梦清园之所以被称为“活水公园”,是源于一套高科技的净水系统。这套净水系统通过物理和生物两个循环链,使引自苏州河的水得到净化。而所谓物理系统,是指通过溪流、瀑布等仿自然水景,让水体形成落差流动起来,达到净化的效果。

    园林、科普与文化的结合

    梦清园位于市中心苏州河老虎爪湾段南岸的半岛地块,五年前,其周边区域的“两湾一宅”被市民视为城市死角,环境恶化、水体黑臭、沿岸建筑破旧……是市中心土地利用价值最低的区域。随着政府动迁改建工程的实施,如今该地块已成为市中心高密度开发的中高档住宅区。但商业行为的高强度开发对城市空间造成较大的压迫感,密集的人口亦需要一块较大的绿色缓冲地带,梦清园的建设无疑为这块滨水社区增加了一块可呼吸、可代谢的绿肺与绿肾。因此,在上海城市中心滨水区的改造与再生工程中,梦清园无疑是该项造福后代的环境恢复工程之一。

    梦清园在总体规划上以水体的净化再生为主题,把景观轴线与历史文脉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给整个生态休闲公园赋予园林的外观、科普的实质和文化的内涵。整个公园分为室内展示区(用保护的产业建筑改造而成)、环路内室外展示区(含人工湿地与人造风景林)和环路外的滨江景观带(由石阶竹露、曲水梦清等九个小景区连接而成),满足人们游园、休闲的多重需求。

    该园总体布局采用“一心、一环、两轴线”的方针。一心,即以活水广场为中心,统率全园。一环,即以主环路为纽带串联景区,环路既作为一二期工程的分界线,又作为一二期景观沟通与联系的桥梁。两轴线,即景观轴线和文脉科普轴线,体现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使梦清园既有西方园林之大气,又有中国园林特有的精致,同时体现对科学的热爱,在科普教育方面凸显亮点,具有较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为此,该项目喜获2005年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精心设计彰显社会责任

    由于苏州河蕴涵着浓重的历史文化,沿岸保留有近代优秀产业建筑群,因此,该项目特别强调珍惜过去,立足现代与面向未来的动态历史观,希望把优秀的遗产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整个项目针对老建筑的不同保护级别,分别做出全盘保护和局部保留的灵活处理,并根据科普和景观的要求,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及相应的细部形式。

    改造后的产业建筑将成为室内展示中心、临水景观平台、啤酒沙龙等,而三个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将用折线形的溪涧,勾勒出昔日场地的轮廓,隐寓文脉主题。除功能上所需的广场空间外,院内布置的人工湿地过滤床和下湖鱼池,则与室内的活水展示相互呼应,形成内外空间流线的连贯、延续。同时,基地上原有的少量植被亦遵循了尽可能保护和就近移栽的原则,让它们亲自见证苏州河生态恢复的历程。

    洁净的水体、茂密的植被、舒适的场所是该项目所追求的最佳景观环境。从公园西南区河道上游方向取水口取得的苏州河水,经溪涧的爆气复氧、人工湿地过滤床等物理、生物净化流程,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并用于公园人工瀑布、喷泉、湖泊等水景绿化灌溉,以及地下设施的冲洗等。在绿化种植设计方面,考虑到植物多样性原则和适地适树原则,公园共选用了160多种植物,核心区大量建设生态效益高的复层式混交林,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穿插运用,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域增加了一片浓绿。

    在活动休闲场所的建设中,该园注重生态与舒适。撒满树荫的硬地广场、依山傍树的玻璃咖啡屋、透水基层和面层的路面、经防腐处理的木材铺设的亲水平台以及木质的座椅、随处可见的无障碍通道……让广大市民在享受到美景和舒适的同时,亦让土地最大限度地呼吸并接受到雨水的浸润,减少暑天曝晒和冬季冰冷的不适感。

    在追求艺术品质的同时,公园设计亦高度重视工程技术的可操作性、安全性与创新性。由于公园四分之三的面积临水,且苏州河市区段水深约2.5—3.5米,所以亲水场所的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他们在沿河亲水步道上均设置了栏杆,选用钢材和安全玻璃,分而不隔。并根据近年上海市民平均身高不断增长的趋势,将栏杆的高度提高了0.1米。在游艇码头区域,为了安全疏散和便于管理,主动在候船区和木栈桥之间设置了防护栏杆,在进出入口设置了活动门窗。

    梦清园作为上海21世纪市中心建设的科普性公园,不仅注重水体净化再生,同时在建筑小品、水电设施等方面亦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与空间张拉膜的有机结合,使建筑外观和细部结构有所创新;部分园林灯具选用太阳能蓄电池庭院灯,草坪喷灌选用新型设备;还在人工湿地周边绿地里,尝试用喷雾创造出别具特色的绿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