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绿化热潮引发的冷思考以及屋顶绿化的八问

2005年11月25日 10:46中国花卉报

    浙江园林网11月25日消息: 几年前,屋顶绿化还属于园林绿化产业中的边缘角色:市场空间狭小、社会认知度低、技术标准模糊……而今,屋顶绿化一下子站在了产业舞台的中心:北京将2005年列为屋顶绿化试验推广年,政府出资兴建屋顶绿化13万平方米;上海加紧屋顶绿化立法进程;武汉、成都、重庆、广州、济南等纷纷将屋顶绿化提上日程,制定相关规则。哪里有政策倾斜,哪里就有市场。很快,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被调动起来,许多中小园林工程企业蜂拥而上,相关专利层出不穷。然而,面对越来越热的屋顶绿化市场,许多业内人士却心存隐忧,一个问号在人们心中盘旋:这股屋顶绿化热潮不会是昙花一现吧?

    立法是最大呼声

    忧虑的存在不无道理。有人将屋顶绿化市场形象地比喻成坚硬的核桃,没有锤子,谁也别想吃到“核桃仁儿”。而那把至关重要的锤子,就是政府的立法。在日本东京,法律明确规定,凡是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者,屋顶绿化面积必须达到20%。在德国,法律给任何新建筑的业主三种选择:第一,在其他地方新建一片与屋顶面积等同的绿地;第二,交罚款;第三,进行屋顶绿化。在这三者中间,屋顶绿化是最省钱的方案,政府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数目的补贴。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推出一部针对屋顶绿化制定的法律。各城市园林部门的屋顶绿化推广工作无外乎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政府出资建设,全额为屋顶绿化埋单;第二,政府给予完成屋顶绿化的单位一定的奖励或补贴;第三,政府严把工程验收关,将屋顶绿化面积以一定比例折合成绿地面积,以鼓励开发商进行屋顶绿化建设。

    由于欠缺法律制约,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错的方法在实施时显得苍白无力,有些项目刚刚触碰到开发商或业主的一点利益就寸步难行,上海一位老太太甚至以死威胁要在她屋顶上进行绿化的工作人员。正是因为没有法律护航,深圳虽早在1999年即颁布了全国第一个屋顶绿化的政府文件——《深圳市屋顶美化绿化实施办法》,但6年下来屋顶绿化面积少得可怜;上海市拥有屋顶面积2亿多平方米,屋顶绿化面积却没超过20万平方米。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屋顶进行“强制绿化”。各级政府能否转换角色,变单薄的引导、鼓励为强制实施,为推进屋顶绿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屋顶绿化事业的未来。

    千万别小看一个个毫不起眼的屋顶,只拿北京举例,目前可以进行绿化的6000万平方米屋顶蕴涵的经济效益就高达50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美国、德国等国外的屋顶绿化专业公司坐不住了,先后到我国设立办事处。

    这些企业都知道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以重污染企业迁出城市中心为代表的拆迁治理阶段;二是以公园绿地建设为代表的绿化治理阶段;三是以屋顶绿化为代表的普遍生态治理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的屋顶绿化产业在最近几十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上百亿美元的大产业。眼下,中国即将进入城市环境建设的第三个阶段,这是屋顶绿化产业最初的孕育期,此时进入市场,对企业拓展业务无疑将事半功倍。

    用百度的搜索引擎搜索“屋顶绿化公司”,可以得到2.7万多个企业网址。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我国市场上开展屋顶绿化业务的企业远不止这个数目。短短几年内能有这么多家企业承接屋顶绿化工程,其发展无疑是超常规的。任何催熟的市场都有其阴暗的一面。中华环保基金会屋顶绿化工程委员组负责人王仙民说,由于屋顶绿化行业管理尚不明晰,相关法规并不健全,市场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企业水平良莠不齐、工程质量普遍不高、市场竞争混乱无序等。

    理论上讲,大型园林工程企业资金雄厚,技术优势明显,信息渠道通畅,投身屋顶绿化建设当仁不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屋顶绿化对施工技术、安全生产等方面要求较高,十分牵扯企业精力,但工程量却相对较小,大企业往往认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故多采取观望态度。相比之下,中小型园林工程企业以及大量不具备资质的“农民军”表现得相当活跃,在常规园林工程市场越来越难做的情况下,一旦捕捉到屋顶绿化的市场机遇即迅速转向,这既是大量屋顶绿化公司层出不穷的原因,也是市场混乱的根本因素。

    观念亟待统一

    屋顶绿化自开始大规模在我国推广,就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屋顶绿化将大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另一方则认为建设屋顶绿化得不偿失,并列举其生态效益欠佳,造价高等弊端。因此,各地政府要推广屋顶绿化,首当其冲是统一社会及业内对屋顶绿化的认识。换句话说,之所以目前屋顶绿化在我国推行举步维艰,与相关参与屋顶绿化的机构及个人的认识不统一密切关联。事实上,双方争论的问题焦点大多数在国际上都已有定论,并通过大量科学研究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答案。

    屋顶绿化八问

    编者按:屋顶绿化的相关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日臻成熟,其历史已有几十年,但在我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广泛推广的。因为认识程度和角度不同,我国社会各界、尤其是园林行业内人士对屋顶绿化的相关理念、施工技术等各方面都存有质疑。为寻找答案,本报记者特选取反映较为集中的8个热点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华环保基金会屋顶绿化工程组委会、中国建筑材料协会防水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等机构,请相关负责人对这些疑问一一解答。欢迎有志于屋顶绿化事业的读者继续就屋顶绿化的相关问题为本版撰稿,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问:生态效益究竟多大

    质疑:北京某专家指出:由于屋顶特殊的种植条件,屋顶绿化多以低矮灌木、地被植物、宿根花卉、藤本植物为主,其生态效益远低于乔、灌、草相结合的地面绿化。尤其以草坪为主的轻型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就更低,仅为乔、灌、草相结合绿地的20%至25%,因此不宜大规模推广屋顶绿化建设。

    此外,一些环保人士指出,近年来媒体宣传的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似乎缺乏严谨的科学数据作为支撑。我国部分企业、甚至是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屋顶绿化生态效益的统计数字,大多是相互抄袭而来。一些广为流传的数据多出自于一本近年来翻译自德国的名为《屋顶绿化》的书。

    解答:中华环保基金会屋顶绿化工程组委会执行主席谭天鹰说:屋顶绿化的几个主要生态效益如下:第一,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第二,滞留可吸入颗粒物,净化空气;第三,降低建筑物温度,节约能源。除此之外,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还有净化城市水源、提高城市蓄排水能力等。当然,屋顶绿化由于受栽培条件、植物种类的限制,在生态效益上确实不可能达到普通绿地的水平。但由此得出没必要大规模推广屋顶绿化的结论是比较草率的。它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城市所有屋顶集中起来的巨大面积。

    目前,北京市仅六层以下建筑物就有6900万平方米的裸露屋顶,若全部进行屋顶绿化,就可以增加绿化覆盖面积6980公顷,面积相当于新建了26个天坛公园,每年可滞尘10600吨。

    上海市提倡夏季将空调温度提高1℃,全市每天即可节约用电30万千瓦,占全市缺电高峰电量的30%。而如果将一个城市的屋顶全部绿化,则可将整个城市的最高温度降低5至10℃,建筑顶层温度降低3至5℃,节约能源的巨大功效不容置疑。

    目前城市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允许我们在市中心大规模建设绿地了,面积巨大的裸露屋顶,将是城市增加绿色、改善生态环境的最大待开发空间。

    联合国环境署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城市的屋顶绿化率达到70%以上,城市上空二氧化碳含量将下降80%,热岛效应会彻底消失;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的调查表明,每公顷屋顶绿化每年可以滞留粉尘2.2千克,进行屋顶绿化后,建筑物的整体温度夏季可降低约2℃。

    二问:成本是否过高

    质疑:有人指出,屋顶绿化除了需要设置特殊的防水层外,土壤、植物材料、灌溉水等均需要从地面运到屋顶,不仅部分材料和设施本身价格不菲,建设费用也会远高于地面绿化,成本过高。因此,我国不宜进行大规模屋顶绿化。

    解答:经过对多家专业屋顶绿化公司的采访,记者发现,屋顶绿化的单位成本的确要高于普通的地面绿化。就拿植物材料来说,轻型屋顶绿化最常用的佛甲草,其价格相当于相同面积草坪的10倍。一位专营草坪的企业负责人透露,在屋顶铺草坪的建设费用要比地面草坪施工高1倍以上,且后期养护费用会更高。

    但是,多年研究屋顶绿化的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屋顶绿化组委会秘书长王仙民指出,如今城市化进程发展飞快,不能抛开一个城市绿化发展的大背景去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屋顶绿化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在城市里拆迁新建绿地的费用。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近年来拆迁建绿费用有的已经达到惊人的每平方米1到5万元。而且城市中可以占用的绿地已经越来越少。而即使最豪华的“花园式”屋顶的造价也仅为每平方米500元左右,以草坪为主的“轻型屋顶绿化”每平方米造价仅为150元左右。

    第二,城市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