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中国大学生近日参加“优秀环境青年论坛”

2005年11月09日 15:04中国绿色时报


     汪锋正和魏晓安将在丛林里拣到的垃圾扔到袋里 


    澳大利亚代表蕾拉在当地土著帮助下,学习钻“竹”取火 


    中国队导游maru在丛林里帮助吕亚佳品尝新鲜竹子水 


    浙江园林网11月9日消息:汪锋、季伟、吕亚佳,不过20出头的大学生,却正为一个小岛制定“政策”,帮助当地6500名农民脱贫致富。

    这3名大学生正代表中国,在菲律宾参加“优秀环境青年论坛”。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自己想像为决策人,从经济、地理、生物多样性、资源等层面对TierraVerde小岛进行分析,以挑选最适合当地农民生活与环境保护的政策。TierraVerde是菲律宾7000个小岛中的一个,当地政府正准备大力开发。不过,现在有6种不同方案等待他们选择,包括种植棉花、养虾、建蔗糖厂等。

    这项活动是此次论坛的一个部分,27名优秀青年环保志愿者,抽签组成9支队伍,对小岛进行深入探讨,并在两天准备后在3名评审前陈述。

    汪锋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南京做环境义工。这次,他与菲律宾主修食品工程的拉久季和澳大利亚学农业与社会科学的珂瑞斯町组成队友。汪锋说,他们对每一种方案进行仔细比较,然后举手通过。

    “一开始,我们想选择朝阳产业——养虾业,世界上对这一产业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加,而且小岛海岸线长、资源丰富,我们以为这样能很快促进当地脱贫致富。可经过讨论后,我们发现养虾要耗费大量淡水,这里的淡水资源本来就匮乏。”

    “最后我们选择蔗糖产业。这里的气候很适合种植甘蔗,而且生产蔗糖的技术难度也不高,只需对工人稍加培训就可上工作线。同时我们还考虑了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

    不过,刚从新加坡理工学院建筑技术系毕业的陈杰阳,与来自菲律宾的德明卡斯和澳大利亚的蕾拉组成一队。他们决定以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为前提,选择传统的棉花种植业,并为这个方案可能带来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虽然没有选择走向工业化,但陈杰阳说:“我们提出一项大胆设想:就是从棉花籽提炼油,然后以这种油来驱动棉花厂的机器,从而达到能源循环、自给自足的目标。”

    他们“回归自然”的想法得到评审们的赏识,从9份报告书中脱颖而出,获选为最有创意的方案。

    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绿色化学中心的杰克逊教授是评审之一,他指出,各队伍在短短两天,把一个闻所未闻小岛的发展问题考虑得如此周详,显示出了他们的专业修养和思维水平。之所以最后推举陈杰阳的队伍,他说,这是因为他们对未选的5个方案也做了详尽分析,因此当评审提问时,他们能从容地为自己辩护。

    另两位选手季伟和吕亚佳分别选择棉产业与软饮料。3位大学生告诉记者,除了第一语言为英语的代表,大部分队友,在语言沟通上都无法非常自如,再加上一些评委和代表浓厚的地方口音,语言给大家设置了很大障碍。不过,3位选手都表示,输赢没关系,最重要是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认识很多好朋友,及时完成了报告。他们还说,通过异国间的合作,发现澳大利亚等国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而且学习态度非常严谨。因此回国以后,他们将加强英语口语的学习,并更多地查阅外文资料,扩展视野。

    “优秀环境青年论坛”在马尼拉开幕后,转移到苏比克湾进行讨论活动。苏比克原为美国驻菲海军基地,1992年美军撤出菲律宾军事基地以后,这里已发展成为经济自由港和旅游胜地,并建立了工业园区。

    在苏比克湾,学生们深入热带雨林,向当地老兵打扮的土著了解那里的生态环境,到山林里探寻巨大的果蝠,学习如何用竹子生火、做饭、取水,以及各种防身术。据说,当年就是他们教美国大兵学会丛林生活的。

    在丛林里,3个年轻的大学生还不时与拜耳中国有限公司魏晓安——此次中国代表团的领队,拣拾林中的生活垃圾,放进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