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造林浪费资源 植树造林存在认识误区

2005年02月22日 10:45中国环境报佚名

  由于对植树造林的片面认识,绿化率的考核被绝对化了,仿佛绿化率越高就越好,而且不论湿润地区还是干旱地区,都要求绿化率达到较高水平。更有甚者,各级政府层层下达造林任务,层层对上级签订责任书,其结果是浪费了水资源,也浪费了大量资金。因此,盲目造林,不如不造。
    
     
当前,植树造林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防风固沙要造林,水土保持要造林,改善环境要造林。国家为了鼓励全民植树造林,还将每年的312日定为植树节。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提高了。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植树造林也不例外。
    
     
关于植树造林对环境作用的认识,目前还存在许多误区。人们普遍认为,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增加降水、改变气候。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尽科学的。我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如新疆从库尔勒到轮台之间有上百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其蒸发量肯定要大于森林,但当地降雨量并没有比其他地方增加。再比如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面积为1000多平方公里,湖水的蒸发量远远大于相同面积的森林,但博斯腾湖周边地区的降水量也仅有几十毫米,并没有使当地的降水条件明显改善。再看面积更大的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水面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另外湖边还有数千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但是,湖的周边降水稀少,紧靠湖的东边就是萨雷伊施科特劳大沙漠。再有世界第一大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就位于地中海南岸,浩瀚的地中海也没有改变撒哈拉沙漠的干旱气候。可见,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是由大气环流决定的,与森林覆盖率并无太大关系。我认为,森林覆盖率高是降水量多的结果,而不是降水量多的原因。所以,植树造林并非在哪里都多多益善。
    
     
林木在影响环境方面主要有4种作用,一是通过蒸腾作用将地下水排放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有专家用一棵树就是一台小抽水机来形容这种作用;二是降低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减少土壤的流失,并通过树冠对阳光的遮挡和转化,降低地表温度,养护地面的草,从而降低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下渗量,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三是通过树冠的阻挡作用降低地表风速,减少土壤的风蚀,减少沙尘暴;四是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对地下水和空气有净化作用。并非所有造林都能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只有在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高于一定量的地区,植树造林才具有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