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的规划与实践(图)

2005年02月26日 09:22南京城市规划佚名

 

    浙江园林网2月26日消息:南京明城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其特点是采用了自由式布局,“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势”。规划从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审视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古城墙、城河及其相关的公园绿地对南京主城绿地系统所起到的主骨架作用,对城墙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并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与利用城墙及其周围的风景园林资源。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实施,明城墙风光带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城绿带,改善了南京的生态环境及视觉景观。由于明城墙风光带的规划和实践成绩显著,“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与实施”项目继获得“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后,近日又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南京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南京的评价是:“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2400余年的建城史,其间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建都年代累积达450余年,使这天工佳境成为一部古老中国文明史的标本。在众多的自然胜景和历史遗迹中,可以寻觅到历朝历代的斑斑足迹,也是因为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南京的山山水水便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其中尤以山环水抱、气势雄浑的“龙蟠虎踞”以及壮观宏伟的明代城垣为代表。

  明代南京城为四重城垣:宫城、皇城、都城及外廓。现存城墙为明都城城墙。明城墙至五十年代初期,尚保存完整,实测周长33.676公里。后人为拆城取砖,或倚墙建厂、违章搭建,加上年久失修,使明城墙受到较大损害。1988年重测,保留下来的城墙段长度累计为23.15公里,其中包括四座明代城门、一座水关和两段城墙遗迹。

  在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实施前,局部城墙经常出现险情,时有坍塌现象发生;有相当部分的城墙周边环境不尽人意,在城墙与城河之间及城墙内侧被许多工厂和棚户区占据,对明城墙威胁极大,严重影响了南京的整体形象。

   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

  南京明城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不仅其建造历史久远,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⑴南京明都城奠定了近代南京的规模与格局,至今仍是南京古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份,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确定的主城范围基本上是当年南京城外廓的范围。

  ⑵明城墙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我国以至世界上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它东依紫金山,西踞石头城,北环玄武湖,南贯秦淮河,城墙高14-22m,顶宽4-9m,最高处达18m,包围面积达41km2。

  ⑶南京城墙充分利用了山水资源,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其总体布局摒弃了方整规矩的古都城型制,大胆采用自由式布局,利用丘岗筑城墙,利用河湖为城河,“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势”,至今留下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秀丽的城垣风光,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⑷明城墙有着合理的断面结构设计,严格的选材与质量监督机制,加上严密的施工技术与科学的粘接配方,这是明城墙历经600多年风雨、震灾与兵乱而依然屹立的原因。其处理手法灵活而独具一格,如瓮城的设计、水关的处理,尤其创造了利用自然山岩外壁贴城砖的方式,是明城墙独特景观之一。

  ⑸南京明城墙是在历代都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军事等领域,是中国城垣建筑史上的典范,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明城墙风光带项目的确定

  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方面开始重视对明城墙保护。1992年,南京市建设委员会会同规划局、园林局、文化局等多个部门组织编制了《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这是明城墙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保护规划。1996年,江苏省人大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自此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9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明城墙风光带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明城墙风光带……等景观界面保护为重点,逐步折除山前、水边、历史资源旁的简陋棚屋,充分展现南京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要保护南京独特的山形水态、保护南京虎踞龙蟠的地形特色”;“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气度恢弘的城市特色……以明城墙、历代城壕、……为骨干,重点挖掘和展示六朝、明朝、民国的历史文化。”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及市政府决策,市规划局组织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文物、园林等部门配合下,开展编制《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工作,历时半年完成,得到了有关城市规划专家的高度评价。1999年3月,市政府对《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进行了批复,同意规划对明城墙实行全方位保护的原则及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与保护方法,原则同意《风光带规划》中各级景区的规划布局,并指出:批准后的《风光带规划》是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管理的重点依据。规划局要依此对规划区内一切建设活动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需制定《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管理规定》,严格依法进行管理。市政府批复中还指示要认真做好《风光带规划》的宣传工作,取得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的广泛关注支持。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明城墙风光带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工作,明确长期目标和近期安排,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尽快将规划实施工作全面推开。该规划获2000年度江苏省级优秀规划一等奖,建设部优秀三等奖。

  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简介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基于保护、利用与保证三项体系,高度审视明城墙的价值,实行全方位保护。规划认为南京城墙的特色是依山傍水而建,城墙与山水已浑然一体,应当对城墙、城门、城河及其依附的山水风景资源实施全面保护。同时,应当充分利用以城墙为主体的风景资源,以城墙为轴,整理与其相关联的山林与水体,在南京主城中真正形成一道有一定宽度的、连续不断的绿色项练,以展示古城墙昔日的风采,改善老城的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充分利用以城墙为主体的风景资源。

   一、保护与控制规划

  根据城墙保存状况分为三类:⑴现存城墙;⑵城墙遗迹;⑶城墙遗址。现存23.15公里城墙是保护规划的重点,共分为七段:即中华门—东水关段;月牙湖—太平门段;太平门—解放门段;解放门—神策门段;狮子山—定淮门段;石头城—汉西门段;西水关—中山南路段。

  对上述城墙段,规划制定了一套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控制。第一层是城墙本体的保护,遵循“抢险加固,修复利用”的原则进行;保护范围:按照城墙高度的1.5倍且不少于15米划定。在该范围之内为禁止建设区。第二层是环境保护,包括风景资源保护和建设环境控制,这是明城墙风光带保护的重要内容;风景资源保护范围:城外至护城河对岸15米,城内根据山体情况逐段界定。在该范围内禁止与风景游览设施无关的建设活动。建设环境控制地带是有限制使用的城市建设区域。第三层是景观视野保护,这是基于下列两种情况而设立,其一城墙与其依附的山体是观望城市景观的重要观景点,其二城墙本身就是城市的重要景观,该层次的保护是控制未来的城市建设不应遮挡景观视廊。

  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对1.8公里城墙遗迹、城墙遗址及护城河也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控制要求。

  据统计,明城墙风光带的规划保护长度为33.67公里,规划保护面积为651公顷,环境协调面积465公顷。

  二、开发与利用规划

  明城墙风光带的开发与利用是指城墙及城墙所依附的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城市景观、提高老城环境质量、开展专项旅游都是十分重要的。向人们展示明城墙的整体风采,展示古代防御工程的全貌,展示南京的山水景观与城市风貌。

  南京城墙周边风景资源众多。以中华门城堡为城南片景点的核心,城外有雨花台风景区,古长千里、明大报恩寺塔遗址,城内有周处台、白鹭洲公园、夫子庙、内秦淮河、传统民居保护区。从城南顺时针向北至下关,明城墙依起伏的丘陵、傍外秦淮河而筑,沿线景点有水西门遗址广场、汉中门文化广场、莫愁湖、石头城、小桃园、绣球公园、挹江门以及新建的狮子山公园。位于南京东北面的明城墙是保存最长、完好率最高的一段,自神策门向南,傍玄武湖西岸与南岸蜿蜒向东,经覆舟山,越过钟山余脉折向南,沿琵琶湖、前湖,至月牙湖,此段城墙串联的著名景点有:神策门瓮城、玄武湖、北极阁古观象台、台城、明城垣史博物馆、城墙纪念园、鸡鸣古寺、小九华山、王安石故居、中山风景区(中山植物园、梅花山、明孝陵)、中山门、月牙湖公园、东水关公园等。

  根据城墙现状开发利用,采用分段(片)开发与整体开发两种,以分段开发为主。分段开发根据风景资源情况划分景区,确定景区等级,设置景点及服务配套设施。整个风光带划分为一级景区5处(为外地游客及全市居民服务),二级景区7处(为本区居民服务)和一般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