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际干线上的绿色报告:欧亚大陆桥沙害

2005年03月15日 10:25人民铁道报傅世忠

    浙江园林网3月15日消息: 连接中国、蒙古、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另一条欧亚大陆桥--全长335.6公里的集二国际干线(集宁至二连浩特),于1955年12月1日通车运营。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与蒙、俄和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日益扩大,加上二连浩特口岸站"大进大出"的战略,使已迈入"不惑之年"的集二国际干线,迎来了自己的运输黄金期。
    
    然而就在集二国际干线担负的运输任务越来越重之时,逐年不断扩大的沙害,开始严重侵扰着这条国际干线的"肌体"。
    
    沙害--铁路不能承受之重
    
    集二国际干线穿行在内蒙古中部的干旱沙质草原地带和浑善达克沙地,这里年最高气温为38摄氏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0摄氏度,沿线四季多风,每年1~5月8级以上的大风天有80天。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连年的干旱少雨,草原急剧荒漠化,沙尘暴频繁发生,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集二国际干线的沙害也日趋严重,沙害范围过去只局限于集二国际干线的赛汗塔拉站以北,到2002年已"全线开花"。沙害地带最长绵延6公里,最深处厚达700毫米,已将鸣笛标埋没。
    
    肆虐的沙害对线桥设备、机车、水电和电务设备造成严重破坏。线路钢轨磨耗、道床板结严重,大大缩短了钢轨使用寿命和线路的大中修周期。风蚀路基严重,扣件、螺栓、道钉锈蚀严重,84%的桥涵被堵塞。沙尘通过进气系统进入柴油机气缸,造成机车损害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集二线的正常运输秩序被干扰。据统计,集二线全线2001年沙害影响行车295小时40分,2002年前5个月沙害影响行车381小时。
    
    沙害发生无规律性的特点,更对国际客货运输安全造成威胁。流沙随风而动,稍有疏忽,极易涉沙行车,导致列车脱轨。
    
    2001年春季,由于集二线赛汗塔拉至二连浩特段频繁发生沙尘暴及线路沙害,使从蒙古国开来的重车在二连浩特口岸站积压。受沙害影响,二连浩特口岸站2002年第一季度进出口货物少换装800多车,减少运输收入352万元。
    
    肆虐的沙害也让呼和浩特铁路局的治沙重心由过去的"重点整治"转为"全面展开"。
    
    理性抉择:科学、系统、综合治理沙害
    
    集二国际干线日益严重的沙害,引起铁道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多次深入沙害现场实地考察调研。
    
    呼和浩特局为科学有效地对集二国际干线的沙害进行治理,编制了《集二国际干线沙害综合治理方案》。
    
    方案确定"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沙治沙与绿色通道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重后轻,全面治理,治理一段,见效一段"的综合治理原则。
    
    同时,方案确定采取"清、固、阻、封、造"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即"设置草方格和粘土沙障固定线路两侧流沙地,设置荆笆高立式沙障阻挡线路远方流沙,设置围栏围封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建立防沙林带"的"四带一体"铁路防护体系。
    
    2002年10月16日,集二国际铁路干线综合治理试验段工程正式开工。试验段工程分两部分,即在"218公里800米至244公里420米"和"102公里至136公里"两段沙害重点地段进行综合治理试验,并明确"一年见绿、三年成林、沙害不断道"的奋斗目标。
    
    218公里800米至244公里420米线路位于赛汗塔拉站至郭尔奔敖包站区间内,该区段采用"四带一体"综合治理防护体系,由植物治沙、工程治沙和辅助工程三部分组成。
    
    其中工程治沙包括草方格工程200万平方米、荆笆沙障50公里,粘土覆盖50万平方米,加固路基防护25公里。
    
    植物治沙包括建防护林58公里,种植樟子松1.8万株、榆树16万株、柠条35万株、沙枣树7万株及其他树种,围栏封育土地4000公顷,播种草籽100万平方米。
    
    由于林带采用了以色列先进的滴灌造林技术,需要滴水浇灌,地下打井,铺设输水管道。因此,辅助工程包括打井2眼,铺设输水管路35公里、输电线路35公里、滴灌系统35公里、通信设施5.5公里等等。
    
    102公里至136公里线路位于土牧尔台站至白银哈尔站区间内,全长34公里,为既有林带结构改造和补植段,采用封育方式保护林带。
    
    作为全局"一号"工程的沙害治理工程,让呼和浩特局投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力和物力。两年半的综合治理,共投入资金6200万元。
    
    樟子松等一些树木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