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车拖来“微利时代” 市场潜力仍然巨大

2005年03月18日 10:29中国质量报石志勇 黄会清 朱建军

    浙江园林网3月18日消息: 作为在拖拉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短途运输工具,农用车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在国家几乎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稳步成长期。据悉,我国农用车近几年产销量有所下降,但是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我国有3亿多农户,据保守估计全国农用车拥有量大约在2000万台以上,平均每15户农户拥有一辆农用车,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中发生的劳动量50%是靠运输完成的。如果农村运输和城乡之间的农产品流通要实现机械化,初步测算应达到每5个农户一辆农用车的水平。因此,在未来10至15年,农用车社会保有量将有可能增加3倍,即达到6000万辆的规模,市场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农机产品已经获得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当以及低于我国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我国农用车与发达国家产品相比,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市场,我国农用车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外国同类产品很难与我国农用车相抗衡,不会对我国农用车造成冲击。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目前农用车发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农用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迫使企业竞相降价,使农用车成了微利产品。主导厂家采取增加和改善配置来稳定市场价格,即增质不增价,增加美观度不加价等促销方式,使产品售价接近成本价。因此企业只能依靠其品牌的知名度、质量的稳定性及完善的售后服务来占领市场,让购机者真正得到实惠。从近几年销售前10名的企业看,购买集中度逐年提高(四轮车集中度高达63.95%,三轮车高达95.76%),集团优势逐步显现。经过几年的市场重新洗牌,最终将形成4至6个大型企业集团,完成行业新的整合与重组。

    其次是市场热点正在转移。农用车的消费主体是农民,其消费市场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关联。随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驾着农用车奔小康将是主要选择之一。加之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国加入WTO后,国家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的财政投入,西部地区将成为农用车市场增长的亮点,因而农用车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并且中心将转向西部。

    再次是产品结构多元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农民对农用车需求的多样化,这种市场需求引发农用车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加入WTO后,我国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花卉业比较优势明显。各地区经济发展围绕优势产业提升其资本的有机构成,并将这种举动变成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加速有关产业的发展,这将导致农用车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向多功能变型车、专用车方向发展,个性化农用车需求会不断升温。

    最后是要求产品质量技术性能高。随着用户对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农用车的可靠性、耐久性等指标亟待提高。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其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高发动机、行走系统、悬挂系统是关键问题。国家已出台了农用车环保标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外观质量、外形是否具有个性和时代感,都将成为购车者选择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