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3月24日消息: 像是多米诺骨牌,自从去年底,北京推倒了名胜景区门票价格的第一张牌。紧接着,湖南张家界、福建厦门鼓浪屿发生连锁反应,新一轮的名胜涨价风潮随之而起。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龙虎山天师府主持张金涛代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风景区不能以保护公共资源名义谋取暴利,并认为景区如果一味将发展盯在门票经济上,将会损害整个旅游市场。
资源保护成了提价的招牌
“各大景区调价的理由有着惊人的相似:景区票价与其价值不匹配,提高票价,有利于限制和分流客源,达到更好地保护风景区的目的。其实这是一种根本站不住脚的狡辩,背后实质是经济利益的诱惑。”张金涛开门见山对这种景区涨价现象给予批评。
张金涛认为,各地景区之所以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大兴调价之风,实际上是景区所带来的经济回报极为诱人。以北京故宫为例,黄金周期间,日接待量达12.5万人。以调价前的每张门票60元计算,一个黄金周的票价收入就超过5000万元。山西平遥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这里面蕴含的巨额的经济利益是风景区管理者和当地政府所看重的。
他说,各景区不断涨价都说经费不足,涨价有利于加强对景区的保护,并信誓旦旦地说提价后将加大景区建设投入,把收入增长部分主要用于景区建设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但实际上,许多景区门票收入有的被地方政府拿去了,有的被地方旅游公司拿去了。据媒体报道,某省旅游集团公司竟拿走该地区一个国家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的80%,剩下20%的费用怎么够支付这些景点的保护与利用。
盲目涨价会伤害旅游市场
对风景区的涨价风潮,张金涛不无忧虑。他认为,一味涨价将会使个别景区和整个旅游市场都受到伤害:旅游的门槛抬高了,旅行社推介路线的少了,来的游客也就少了。没了客源,景区再提价也是白搭。更重要的是,高票价实际上是剥夺了一部分人对景区这类公共财产的享用权。
景区涨价会不会促进景区管理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张金涛对此也不抱乐观态度。他告诉记者,现在许多景区动辄就说景区收入仅够职工工资开支,无力维修维护,因此要求提价。据他所了解,某市级旅游公司职工达800人,其中仅管理人员就近300人,远远超过公司所需人员数,而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司一直想裁员,但大多数人都是当地权贵们的七大姑八大姨,谁也不敢动,只好拿景区收入来养着。因此景区不从自己管理水平上提高景区旅游质量和增效,而一味指望增加门票收入来增加景区建设是没道理的。
风景区应有放水养鱼的观念
张金涛告诉记者,门票涨价,反映出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的眼光短浅,未能从全局和宏观上思考问题。其实各大景区应该有放水养鱼的意识,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在相关的服务性产业上下功夫,发展综合性旅游产业。
张金涛还注意到了最近有关西湖放水养鱼的报道。从2002年开始,西湖风景区陆续实行免费开放,到2003年4月,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将自己的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还给了广大市民和游客。西湖的免费开放没有把迷人的西子变成肮脏的垃圾场,而是优美如常,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提高,风景园林的维护和建设费用都是来自景区经营收入,没有要过财政一分补助。更引人注目的是,免费西湖还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上亿元的综合收益。
透过各景区的畸形门票经济和西湖的放水养鱼的对比,张金涛希望各风景区能够从中得到启示,提升景区形象,使得未来各景区人气和美誉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