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2005年03月04日 16:14光明日报佚名

    如果评选最近房地产市场“出镜率”最高的词汇,“生态小区”、“环保公寓”、“农家小院”等必定名列前茅。在这些概念的包围中,奔波于房地产市场的购房者似乎感受到满眼的绿色。如今,专家给这类概念楼盘以一个统一的名称——绿色建筑。

  面对绿色建筑,一般购房者满怀欣喜——毕竟有“绿色”总比没“绿色”好嘛;可建筑专家在鳞次栉比的“绿色建筑”中却欣喜不起来——因为在绿色建筑的大旗下,他们发现了太多的“南郭先生”。

  多少建筑是“南郭先生”

  当前房地产业竞争太激烈了,在竞争中新概念可谓层出不穷,继前几年打“保安牌”、“物业牌”、“交通牌”乃至“邻居牌”之后,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最近有意迎合购房者注重居住环境质量的心态。然而不少以“绿色”、“生态”、“环保”等为口号的楼盘,其实是标准不一、良莠不齐甚至名不符实。比如,有几家冠以“森林浴”、“绿世界”、“大公园”等华丽词汇的楼盘不过有些草坪和稀疏的灌木,再寻些花盆来点缀,连一棵像样的大树也没有。一些房产商在打广告时,极尽电脑设计之能事,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楼盘简直是在一片绿色海洋中,有家楼盘在示意图上甚至勾画出屋顶花园的美好蓝图。而专家早已指出,在高层建筑的顶楼,要养护一大片绿色在技术上和成本上并非易事。最近,来自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消息还证实,已有不少“绿色建筑”引发购房者的消费投诉,其中围绕“有无绿色”和“绿色多少”这两个直观问题发生的投诉最普遍。

  那么,如果房地产项目既有“园林”又有“水景”是否就可以称为合格的绿色建筑呢。专家的回答也是否定的。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朱颖心认为,绿色建筑可以细化为上百项衡量标准,绝对不是建几个人造景观就能实现的。朱颖心认为,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人们自然会存在一些概念误区。对一个住宅区而言,园林、水景虽然能起到美化作用,但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其实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并综合考量节水、供热制冷、温室效应、污染物排放、人工照明、室内通风及日照质量等因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专家秦佑国更直接地指出,如果一个小区大量使用了太阳能路灯,给人的直观感受是“绿色”的,但如果它的空调系统不节能、不环保,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超标,还不能算是绿色建筑。

  谁算得上绿色建筑

  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绿色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比较明确地提出来的。当时全球的科学家和社会各界认识到,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怎样利用我们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关心的问题。对建筑来讲,就是希望居住的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同时能够高效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建筑能够做到这一点,通常称为绿色建筑。

  谈绿色建筑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名词,因为它经常与绿色建筑并列使用,且意义相近,这个名词就是智能建筑。对于这两个名词,赖明认为,两者的涵义基本相同。绿色建筑强调的是结果,智能建筑强调的是手段。智能建筑是利用信息化、网络、控制等技术,实现居住的更加安全、健康、舒适,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信息与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的智能化技术,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既可以解决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需要,也是丰富、完善、更新、拓展传统建筑学科内容的需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今,受到学术界公认的概念是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然而,仅有概念仍然很难判断谁是绿色建筑,原因有二一是如果标准是笼统而不是具体的,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则很难作为标准判断事物;二是由谁来判定绿色建筑,显然普通消费者不具备全面的判断能力,而房地产开发商不应该具有评判绿色建筑的资格——显然,制定可操作的标准并建立权威的评判机构已成为绿色建筑问题的关键,更成为中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呼之欲出

  就在“绿色建筑”成为一个热点名词时,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也在悄悄跟进。不久前,建设部明确提出了智能与绿色建筑的概念,并宣布将于2005年3月底举办“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借此会期,建设部还将启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建设领域软件测评”,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此举无疑是备受瞩目的,因为这显然有利于将“绿色建筑”的理念广泛传递给社会大众。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绿色建筑”的概念起,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完善它的内涵。我国建筑行业对此也已有相当的理解,因为他们也正在面对国内“能源紧张”的特殊现实。从建筑专家那里我们所了解的现实是作为一个能源紧张的国家,我们的建筑业耗能却居高不下,且一直稳坐能源消耗大户的交椅。2000年,建设部正式出台《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表明我国政府已意识到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重要意义,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的节约空间,对建筑节能给予政策层面的明确支持。

  去年底,一部约45万字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亮相,为了配合北京2008年奥运会倡导的“绿色奥运”理念,该评估体系上列出了百余项“连环套”式的绿色建筑标准。

  如果说以上事件是为绿色建筑标准制定打下了伏笔,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明确透露为避免无实质内容的对绿色建筑的概念炒作,绿色建筑的标准规范正在加紧制定,有望在明年出台。

  标准问题解决在望。机制问题也处于解决的前夜。记者最近从全国房地产协会获悉今后我国将推行“绿色住宅”认证制度,届时是不是“绿色住宅”,不能由开发商说了算,而是要由社会来评判。

  看来,关于绿色建筑的信息确实应当引起重视了百姓们可以期待并参与对他们有利的“绿色建筑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界可以由此改变自己的开发计划,以免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被消费者抛弃;而整个中国的建设行业也可以因此欣慰——这一行业离可持续发展的正轨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