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市场分析:客观清醒看待今年春苗木低潮

2005年04月15日 10:16网络佚名

    浙江园林网4月15日消息: 今春以来,全国主要苗乡苗木整体价格大幅度下滑,部分品种出现严重积压。在一些地方,农户忍痛砍掉了辛辛苦苦种的苗子。面对低迷的市场,人们忧心忡忡,认为这次低潮对产业打击太大。然而,在对蒙受损失的苗农深表同情时,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这次低潮对苗木业不乏积极作用,整体看来甚至是利大于弊。
    
    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起有落,前行的路都不会太平坦。苗木业也遵循这个规律,在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之后,出现低潮并不意外。让人意外的只是行业低潮来得有些突然,比人们预料的提前了几年。
    
    2004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压缩了基建规模,并对农田进行严格的保护,造林用苗和苗圃生产用小苗需求量顿减。此前一直靠国家重点工程和苗木生产面积扩张拉动的苗木市场,立刻呈现供大于需的态势,苗木价格直线下降。
    
    一直关注苗木行业发展的浙江大学教授包志毅曾指出,全国苗木生产面积达800万亩左右时,苗木供需将趋于平衡。而实际上,在2003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约1000万亩。那时人们对苗木热情高涨,生产面积迅速膨胀,“超常规发展”字眼频频见诸报端。在浙江的一个苗乡,一年接待参观“取经”的人数竟超过了10万人。山东一个原来只有几千亩苗圃的地区,3年中苗木面积扩大了近10万亩。一家从没有涉足过苗木种植的企业,一年中发展了1万亩苗圃。由于新增苗圃对种苗需求旺盛,虽然全国苗木供应能力已超出了绿化建设的需求,苗木市场仍是供销两旺。
    
    这种情况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过热”,甚至热到失去理性的程度。我国苗木生产多为自发和地方政府发动的,横向联合少。如果不是宏观调控的出台,这种热度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在前进惯性的驱动下,苗木生产面积还会增加。几年后等苗木都上市了,才发现产品早严重过剩了。那时受影响的人更多,砍掉的树更多,整个苗木行业将面临崩盘的危险,“龙柏烧狗肉”的悲剧恐怕比比皆是。相比之下,目前的行业不景气只能算低潮,还没跌到谷底,在低潮时调整比从谷底中爬起代价要小得多。
    
    一个行业过热时,往往容易诱发浮躁的心态,一是表现在面积的盲目扩张上,二是“炒风”盛行,投机心理严重。近几年来,苗木市场上从来不缺乏“明星”,从奥运用树到彩叶树种,热门品种一个接一个登场。通过各种炒作手段,引来一大帮跟随者,结果因品种雷同而造成积压,园林绿化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又不够,供需严重脱节。一些完成了前期积累的苗圃,并没有着眼长远,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却热衷于囤积大树,谋求暴利。
    
    市场行情不好了,苗木难卖了,靠炒作和取巧已很难有大的作为,这迫使各苗圃开始在质量、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更加关注园林绿化市场的需求变化,逐渐调整品种和结构。类似容器育苗这样的先进生产方式得到了推广。这次低潮也诱发了苗木行业重新洗牌和苗圃间的优胜劣汰。这些都将促使苗木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相关链接
    
    去冬今春苗木业一直陷于无精打采的状态中,被业内人士称为低潮期,此间苗木价格跌声一片。去年,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南京市汤泉镇,苗价跌幅较大,比前年同期下降50%,其中雪松小苗售价下降80%。胸径3厘米的107杨树苗售价降到1元钱。上海的香樟和沭阳、昆明的红叶小檗、金边黄杨、金叶女贞等灌木下跌幅度在30%至50%。今年,辽宁花灌木生产过剩造成苗木销售价跌破成本,多个苗木主产区都开始抛售花灌木,甚至出现了只要给够挖苗工钱,苗子就可随便挖的情况,冠幅1米的4年生红王子锦带售价只有5元钱。今春苗木主产地之一的浙江省多数花灌木和胸径6厘米以下的乔木价格大幅下降,一棵两年生杜鹃苗只卖三四毛钱。乔木中,价格跌得最厉害的是杜英和乐昌含笑,胸径3厘米的杜英售价仅3元左右。北京东北旺苗圃的苗木降价范围涉及绝大多数品种,降价幅度之大出乎意料。其中价格一向坚挺的大规格白皮松、银杏、玉兰、华山松等拳头产品降幅达30%。高端大规格苗木则直接降价300元至100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