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福亮:让古老银杏焕发生机

2005年05月21日 13:05科学网 王学健

    浙江园林网5月21日消息: 中国是银杏的故乡,也是全球最大银杏种植地,银杏叶年资源量达2.5万吨,占全球总量的7成以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全球每年50亿美元的市场交易中,我国的银杏产品出口额仅占世界的2%。是什么原因让我国银杏产业滞后?被林业同行们称为“银杏之父”的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曹福亮认为,缺乏总体上的科学布局和长远规划是主要原因。
    
    银杏产业前景光明
    
    据曹福亮介绍,银杏是我国林业生产的热门树种之一,但因其生长相对较慢,开花结果周期较长,故对银杏的良种选育研究甚少。20世纪80年代后,银杏特有的药理和保健效果逐步被市场认识,身价不断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银杏叶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提高了银杏的开发价值。对于银杏产业的未来发展,曹福亮十分看好,并用苗木市场前景好、银杏果可创价值高、银杏叶及其提取物深加工可创利210亿元、培育银杏用材林和花用林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银杏保健型制品市场广阔五大“亮点”说明了银杏产业的光明前景。
    
    据统计,目前我国可以用银杏作绿化树种的县(市)超过2000个,以平均每县(市)种5万株计,需银杏大苗1亿株。按目前市价,8年生左右的银杏苗每株100~200元计,仅银杏绿化大苗将创造200亿元的收益。科学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中含有160多种成分,主要是黄酮甙及银杏内酯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就有44种,由此银杏成为制药、美容化妆品及保健饮料的重要原料。我国目前可年产优质银杏干叶2万吨,若按出口价每吨1000美元计算,干叶可创利2亿元。粗加工提取物创利10亿元,药制品的附加值200亿元,合计创利210多亿元。此外,银杏用材林的栽培向来被人们忽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银杏木材生产基地,而其国际市场价格昂贵。大量的研究表明,只要选用优良品种和选地适当、栽培措施先进,银杏,尤其是银杏雄株的生长速度大有潜力可挖。
    
    抢占科研制高点
    
    曹福亮说,要让银杏产业化,必须以科研作为突破口。
    
    多年来,我国许多科研及生产单位在银杏生物学特性、品种选育、苗木繁殖、丰产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缺少跨学科科技人员攻关研究,难以为银杏产业化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撑。针对这种状况,曹福亮带领课题组系统研究了银杏的培育机理、抗性机理、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措施,证实银杏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和耐干旱能力,这对推动银杏在西北干旱地区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期间,他们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杂交育种、新无性系选育、产业化原料基地建设模式及银杏叶、果、花、材、外种皮综合加工的产业化前期研究,为建立国际一流的新型保健型饲料(添加剂)、新型生物农药、叶提取物深加工产品、花粉保健品和保健型银杏贴面板等银杏深加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福亮还大胆提出了建立国家级银杏种质资源库的设想。1998年以来,曹福亮带领课题组跋山涉水,从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甚至从日本和美国,广泛收集了银杏种质基因资料600多份,并一一编号、记录,给每份基因载体建立了档案。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曹福亮课题组终于建立了国际上规模最大、基因资源最丰富的银杏基因库,面积达500亩。
    
    撑起银杏产业化一片天
    
    近年来,曹福亮一直在思考,银杏产业化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他认为,首先是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了总体效益不高。我国银杏产业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盲目竞争,虽存在区域性银杏产业规划,但不合理或缺乏可行性,从整体上看抵御风险能力很差。同时,银杏种植和加工企业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总体效益低。其次,科技的先导作用发挥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我国银杏科研力量虽然初具规模,但整体来看系统性不够,特别是银杏果叶花材产品化的研究还未跟上。目前,我国银杏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硬件缺乏或更新缓慢,对银杏新领域尤其是资金投入大、耗时长、应用前景广的基础研究、新兴研究领域和临床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产品,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市场开拓没能有效接轨,科技的先导作用和前瞻性未能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第三,银杏产品单一,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目前,我国银杏加工企业仅限于对果和叶的粗加工,而且产品单一,多数粗加工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一旦国际市场受挫,国内企业就免不了遭殃。事实上,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银杏潜在消费市场,这一市场的开发,可以解决我国银杏产业发展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
    
    从2003年开始,曹福亮带领课题组着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银杏产业链的下游。最近,银杏产业化的推广速度明显加快。南京林业大学与山东永春堂、正泰集团的合作已经启动;与福建三明市宁化县20万亩银杏项目,已经栽种了10万株;2005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与河南一家民营企业的银杏产业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正式启动了银杏叶用、核用、材用的合作项目。曹福亮说,作为银杏大国和银杏发源地的中国,应举全国之力,切实把银杏产业做大做强,让银杏这个古老的树种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