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再现人工林海

2005年06月15日 09:59浙江林业网

    浙江园林网6月15日消息: 黄河三角洲境内的中心城市山东省东营、滨州等地,近年来纷纷采取退耕还林、划区放牧、围地蓄水、工程造林等措施,以确保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正常生存、繁衍和协调发展。经过七年不懈努力,黄河三角洲上如今又现连片人工林海,其中13万亩柽柳林已全部成活,成为黄河口上的新景观。

    据介绍,黄河三角洲总面积逾80万公顷,由于土壤含碱量高、土质疏松、水利设施落后等原因,这里一度是遍地盐碱、草木稀疏的荒原。为改变这一恶劣状况,中国政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国家级重点农业开发区,并通过引黄河水压碱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科学引种耐盐作物等办法,逐步使这里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同时也逐步培植成了总面积达18万亩的全国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和白杨林。但1997年8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风暴潮将这些刺槐林和白杨林全部摧毁,昔日林海重新成了荒原。

    此后,黄河口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耐盐碱、耐瘠薄的柽柳,建立苗圃3000亩,繁育柽柳苗20亿株。当地政府投资200余万元人民币安装自来水管线,又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万亩经济林实验基地”,各类树种成活率达80%以上。如今一个占地13万亩、全部由柽柳构成的独特森林景观又展现在世人面前。近年来,仅东营市就投资近1亿元,完成林木覆盖面积9.2万公顷。在利津县沿海一带,林业工人造起了6000多公顷柽柳林、人工刺槐林,减少了海潮漫滩和风暴侵袭。此外,当地还通过人工培育和悉心保护,建起了人工及天然草场2.6万多公顷、芦苇近1万公顷。昔日草木稀疏的盐碱地,终于可见绵绵延伸的大森林。

    湿地是自然界独特的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誉。黄河口湿地是中国目前最年轻、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总体面积达5000多平方公里。在利津县黄河入海口处的三角洲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茂密,绿色葱笼,野大豆、碱蓬、罗布麻、柽柳等原始野生植被广泛分布,生长旺盛,一派迷人的自然景色。目前,整个黄河口的野生植物达390余种。绿色生态建设为利津加快县域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