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枸杞走过徘徊品牌带领走向黄金时代(图)

2005年06月24日 10:17中国绿色时报

 

宁夏中宁万亩枸杞观光园一角

杞乡妇女喜摘鲜果

枸杞产品生产线


    浙江园林网6月24日消息: 曾被誉为“红宝”的宁夏枸杞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徘徊阶段,如今在“宁夏红”和“杞浓”等品牌的领引下,正走出低谷,走向黄金时代。不仅枸杞种植面积现已超过20万亩,年枸杞果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全国的40%和50%以上,而且枸杞深加工产品早已成为全国的领跑者。

    “软硬”环境造就三位一体的枸杞产业

    宁夏香山酒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金山说,宁夏枸杞正是依靠悠久的传统品牌、文化和市场优势以及宽松的政治环境优势,在知名品牌的带领下进入一个枸杞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位一体的全新阶段。

    据记者调查,宁夏卫宁平原种植枸杞的历史已有数百年,中宁县是有名的“中国枸杞之乡”。“中宁枸杞”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产地证明商标,《中国药典》规定:惟宁夏枸杞才可入药。这是其他任何省区都无法比拟的。而且,宁夏目前还发展了具有特色的枸杞文化。宁夏目前有全国惟一的省级枸杞协会,还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宁夏国际枸杞节,对树立和宣传宁夏枸杞品牌、发展宁夏枸杞产业,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宁夏枸杞品种和种植技术在全国遥遥领先,自治区的宁杞一号、二号等优良品种目前是全国最好的品种,其他各省区的好品种也多从宁夏引进;在枸杞成分及作用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成果,有多项深加工专利技术和国家卫生部批准的健字号食品。现在,农业专家已经与茨农(以种枸杞为主的农民)共同创造的一整套成熟的栽培技术和无公害枸杞种植规范已在宁夏全面推广。中宁县、农科院、南梁农场等县、市和单位均有大面积优良枸杞种植基地。目前,仅宁夏中宁县的枸杞标准化示范区总面积已达到7.9万亩。2004年,中宁县枸杞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公斤,全县农民人均来自枸杞产业的收入接近2000元。

    近年来,宁夏枸杞产业的市场优势不断显现。自治区已有100余家企业和一大批工商户,从事枸杞干果和酒、药、汁、粉、糖、茶、饮料以及保健品等产品的加工和贸易,凸现出宁夏香山酒业、宁夏恒生西夏王酒业公司和宁夏上实保健品有限公司、宁夏红枸杞商贸公司等有实力的企业以及“宁夏红”和“杞浓”枸杞果酒等知名品牌。2004年,宁夏枸杞种植总面积突破30万亩,约占全国的30%,干果年产量超过3000万公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市场占有率大于其他十省(区)的总和。近20年来年均出口在200万美元以上,最高年份达500万美元。

    据宁夏枸杞协会理事长孙长春介绍,宁夏枸杞也曾一度因为难卖而出现了长期徘徊的局面,甚至出现茨农毁树的现象。

    1997年,宁夏林业厅和财政厅联合实施宁夏优质品牌枸杞基地建设项目之后,宁夏枸杞才逐渐实现了栽培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更新换代。

    2002年,宁夏又启动了无公害枸杞行动计划,当年推广了6万亩枸杞,经检测,指标都达到了无公害食品的指标。目前,宁夏已经把枸杞产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市场不断扩大,年枸杞果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全国的40%和60%以上,成为支撑当地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宁夏红”激活了枸杞产业

    1999年10月28日,当时的朱基总理在视察宁夏中宁时,品尝了中宁枸杞制品厂生产的枸杞酒,感觉非常好,就询问该厂的经营情况,当他得知该厂已经破产倒闭4年多时,就向自治区领导指出:枸杞是宁夏的特色资源,枸杞酒非常不错,枸杞产业应该有更大的发展。正是朱基对枸杞产业的期望,促进了香山集团进入枸杞产业。

    2000年4月,香山酒业正式收购中宁枸杞制品厂,经过采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宁夏红”枸杞果酒。

    “宁夏红”枸杞酒的问世,打破了白酒、啤酒、葡萄酒三分天下的中国酒行业的传统格局,形成了一股酒业的新鲜力量。在2002年3月的全国糖酒商品交易盛会上,“宁夏红”枸杞酒就以其独特的品质惊震四座,在客商云集的糖酒会上引起参会商家及消费者的极大关注。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的150个大中型城市的商家一下签定产品订货合同189份,金额达4.87亿元,开创了健康果酒新时代,拉开了枸杞产业发展的序幕。

    “宁夏红”在全国走红以后,不仅带动了宁夏的枸杞产业的发展,对全国的枸杞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参与的资本近5亿元,参与的劳动力近100万人,逐渐成为中国的又一“朝阳产业”。

    五大突出问题制约枸杞产业

    孙长春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宁夏枸杞产业已经进入一个枸杞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位一体的全新阶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标准化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管理不够规范,产品质量不稳,深加工产品的品种还比较单一。无公害种植至今未全面推开,有害化学物质含量仍然偏高,在晾晒加工中的二次污染比较普遍,达不到绿色标准和高层次出口要求,造成出口艰难,甚至出现屡屡退货的现象。而且,尽管宁夏枸杞早在10年前就已经进入规模化开发时期,并且成立了中国惟一的枸杞研究所,但因忽视品牌和产销无序等问题,导致枸杞产业始终做不大。

    其次,枸杞深加工能力比较弱,营销企业定位低、规模小,转化能力差。由于枸杞加工企业大多是从营销农户发展起来的,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工艺流程落后。导致目前枸杞加工程度很低,产品附加值小,90%以上的枸杞通常以原料产品——枸杞干果形式在市场上流通出售。与此同时,中国枸杞流通量每年达3000万公斤以上,而且仍在以15%的速度递增。因此专家建议,枸杞的深度加工潜力亟待挖掘。

    第三,标准滞后,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目前,宁夏枸杞加工企业所上项目还都局限在已经定型的枸杞酒、枸杞含片和枸杞胶囊等产品上,特别是“宁夏红”在全国走红以后,宁夏尤其是中卫市迅速“崛起”一批“XX红”的小酒厂。张金山认为,作为枸杞龙头产业,宁夏香山酒业新开发的“枸杞红”酒,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一个枸杞果酒品种一年就能消化掉1万吨枸杞,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可是,一大批小企业很快就出来了一批“XX红”的枸杞果酒,打着“宁夏红”这杆大旗的品牌,但价格差距很大,口感也有区别,质量没有保证,使消费者产生错觉,真假不分,在相互竞争中,使经销商的利润下降。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尽快规范枸杞产业,创建一个有序的竞争环境,真正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企业运行机制活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宁夏香山酒业和宁夏恒生西夏王酒业公司与农户进行了对接,做到了共赢。但是,“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还很不健全,需要尽快打牢和延伸枸杞产业链。同时,由于区内各企业为利益所驱使,出现无序竞争混乱状况,品牌杂乱,虚假广告,仿冒“跟进”,互相攻击,内战不休,严重制约了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孙长春和张金山等人建议宁夏采取措施加快枸杞产业发展。首先创新机制,将枸杞深加工企业联合起来将蛋糕做大,在大蛋糕中取大份额,谋大利益,最终实现做强做大少数特色品牌的成功之路。其次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提升枸杞产品质量。第三创新经营机制,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用企业认领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保护收购、生产全过程监控等措施。建好第一车间,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保护茨农和消费者利益,以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做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