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上百里杜鹃花在产业化路上艰难前行【评】

2005年06月27日 09:27贵州日报刘邦举

    浙江园林网6月27日消息: 今年春天,百里杜鹃国家级森林公园壮观的大杜鹃花海,与往年一样陶醉了无数游人。不少人希望购买盆栽大杜鹃,但在目前却不能如愿。

    “艳山红”(小杜鹃花)早已人工栽培成功,走出大山,装点了城市和寻常百姓家。据专家评估,人工栽培的盆景“艳山红”,全省年创产值千余万元。

    那么,大杜鹃花能否像小杜鹃花一样,进行人工栽培,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呢?记者为此到威宁、赫章、大方、黔西百里杜鹃花区进行采访调查,并请教了专家。回答是肯定的,但要跨出这第一步是艰难的。

    大杜鹃花的身价

    杜鹃花是我国著名的10大花卉之一。迄今,全世界已初步查明杜鹃花野生种类850种,我国产600余种,云南最多,四川次之,贵州名列第三位。我省产杜鹃花86种,3变种,1变型。其分布特点是:成片、量大。以黔西北地区的黔西和大方境内的百里杜鹃为代表,长50余公里,宽1至5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面积最大的天然杜鹃林带。初步查明有杜鹃花4个亚属,占世界5个亚属中的4个,有杜鹃花23种,分呈雪白、亮红、淡绿、乳黄等10个花色。“百里杜鹃”保护范围达12580公顷,其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全国独有的。2003年4月10日,国家林业部部长周生贤视察百里杜鹃普底景区时指出:百里杜鹃是“世界级的国宝精品。”

    在2004年4月的百里杜鹃保护和发展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上海植物园、四川大学、贵州科学院等国内知名植物学专家、学者一致呼吁:贵州百里杜鹃是世界罕见的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杜鹃物种基因库,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必须加强保护与利用,建议申报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

    栽培大杜鹃花的难度

    我省历史上就有人工栽培杜鹃花的习惯。但是只限于“映山红”,并没有人工栽培大杜鹃花的先例。因为“映山红”易于栽培,而大杜鹃人工栽培成活难度太大。用专家的话就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

    为了揭开大杜鹃花难以人工栽培之奥秘,贵州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杜鹃花协会副会长陈训从1982年开始对此进行研究,耗时10年才基本摸清了贵州杜鹃花种类、分布及生态情况,并就大杜鹃花的栽培与繁殖进行实验,通过反复试验,基本上掌握了大杜鹃花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技术要点,获得了4项杜鹃花栽培繁殖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并将研究成果编辑成《中国贵州杜鹃花》一书,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陈训成功研究出大杜鹃种子繁殖成植株开花需要6至8年时间,而将杜鹃花种子进行捷径处理栽培到植株开花仍需4至5年,后来又成功组织培养扦插,3年就能开花。而今,陈训主持的杜鹃花国家创新基地项目,近10年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大杜鹃花2至3年开花难题仍在不断攻克中。可喜的是,2003年基地栽培成功的5000钵大杜鹃花,今年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被抢购一空,经济效益相当可观,1小钵大杜鹃花至少20元,稍大一些的甚至高达100多元。

    制约大杜鹃花产业发展的因素

    大杜鹃花的人工栽培之秘已经揭开和正在揭开,但是,如果在百里杜鹃花区进行人工栽培,让游人能在花区买到盆景大杜鹃花,仍有诸多制约因素。专家们认为:第一个制约因素是百里杜鹃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开展这项研究。在2001年地区管理机构成立以前,百里杜鹃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只是在大方、黔西县园林管理站增挂“百里杜鹃管理站”的牌子,花开时节才到景区进行管理。2001年虽然在地区成立了百里杜鹃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处和两个县管站,地区管理机构也只是一个协调机构,不能做到统一管理,两县之间时常出现矛盾。在资源的保护和扩大、旅游的整体宣传推介及开发等方面很难做到统一。在土地和资源使用方面,存在权属不清的问题。地区管理处和两县管理站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管理和经营具体由两县管理站负责,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这样的体制仅保护和管理都很难做到位,其它的就更难顾及了。

    专家们呼吁:百里杜鹃这一“世界级的国宝精品”,应尽快申报建立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尽快理顺管理体制。专家们认为,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都是跨两县或三县范围,完全可以借鉴其科学管理模式。专家们还提出了建立3种管理体制的建议:一、建议由地区统一管理,地区管理机构行使一级政府职能;二、将百里杜鹃全部划归一个县管理;三、一个县委托另一个县管理。并建议成立百里杜鹃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让百里杜鹃的旅游开发全面进入市场。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缺乏科研经费。因为大杜鹃花的人工栽培属于高技术产业,必须建温室,而且培育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需要大笔先期资金投入。

    专家们还强烈呼吁:由于百里杜鹃范围煤资源十分丰富,开采煤炭是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小煤窑开采已造成环境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观,且难以恢复。另外,主干公路穿越景区,运煤车给景区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