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变绿洲 柴达木盆地生态治理初见成效

2005年08月23日 14:00新华网钱荣

    浙江园林网8月23日消息: 昔日荒凉的柴达木盆地戈壁滩上长出了茂盛的沙生植被,更有一排排绿意盎然的杨树、柳树、榆树为穿行在黄沙中的青藏公路及周边农田提供了一道绿色屏障,遏制了流沙的蔓延。

     记者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了解到,自2000年以来,海西州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林业工程建设,努力构筑柴达木盆地沙漠化防治生态安全体系。几年来,青海省共投入生态建设资金两亿余元,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近两百万亩,使往日植被稀薄的柴达木盆地成为青藏高原有名的“绿洲”。

    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也是青海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据1999年全省沙漠普查资料显示,盆地内沙漠面积达16446万亩,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1.6%,而且还以每年100-120万亩的速度扩大。

    海西州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穿越盆地的铁路、公路几乎每年都要受到风沙侵袭,水库、水渠被流沙淤积的现象更为频繁,沙区部分村庄和居民点经常被风沙掩埋,一些村庄不得不搬迁。随着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如今盆地内已初步形成绿洲农业区和重点城镇的生态保护网络,一些濒临沙漠化的土地重现绿色,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为柴达木盆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海西州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林业部门采取“小治理、大封育”的措施,在青藏铁路、青新公路周边地区实施大规模封育工程。据介绍,最近5年来累计封沙育林31.8万亩,设置网围栏269公里。目前,封育区植被覆盖度由已2001年的10%提高到26%,有效遏制了柴达木盆地的土地沙化。

    全国高海拔治沙试验区都兰县,在杨树深栽造林试验方面取得了成功,并利用此项技术造林2.6万多亩。如今,都兰县在东起夏日哈镇、西到诺木洪乡之间,建起了长达250多公里的绿树长廊,为柴达木盆地乃至全省生态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被誉为“柴达木粮仓”的香日德镇,曾经也有茂密的森林,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这个高原小镇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200多棵树,风沙经常侵袭这里的农田。经过多年植树造林,这里的树木已有近370万株,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防护林网,使周围戈壁沙漠的风沙远离绿洲的13万亩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