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巨资构筑生态环境屏障

2005年08月08日 16:14中国环境报黄勇

    浙江园林网8月8日消息: “天保工程”和“野保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帮助。《2003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表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量为多年平均流失量的50%左右,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9%。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量低于多年平均流失量的30%。一些地方过去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开始出现水流,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东北林区多年未见的东北虎又重新出现,西南林区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际社会赞誉。现在,我国已有福建武夷山、四川卧龙等25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黑龙江扎龙、江西鄱阳湖等30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另外还有9处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已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兴凯湖、达赉湖、金平分水岭等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跨国境姐妹保护区关系,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自然保护合作。

    自2000年、2001年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式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还记得1998年的那场特大水灾,大江南北泽国一片。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为此,国家林业局编制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这两个实施方案。方案(2000~2010年)计划投资为962亿元,加上1998年和1999年试点投资102亿元,整个“天保工程”计划总投资高达1064亿元。

    据统计,“天保工程”实施7年来,累计完成荒山造林432.82万公顷,新封山育林884.96万公顷;累计少采伐木材13082.5万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蓄积量25207.13万立方米。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448.94亿元,占规划投资总量的46.38%。

    7年来,“天保工程”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变化,现在“天保工程”已逐渐走出过去资源和经济的双重危机,步入了一个恢复发展的新阶段,森林资源持续增加,生态环境步入了恢复好转期,过去单一的“木头经济”已变为一、二、三产业“三足鼎立”的新经济,长期束缚森林企业发展的机制体制改革也已开始启动。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天保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从根本上有效地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2001年12月,国家林业局启动实施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从而使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自“野保工程”实施以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技术措施、机制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并通过强化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弥补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同时,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一批濒危野生动植物通过抢救性保护已初步走出了濒临灭绝的困境,有的已开始回归自然。来自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约750只,野外种群和人工种群分别达到370多只;华南虎人工种群数量发展到68只,东北虎超过1300只;扬子鳄从200多条发展到1万余条;苏铁、兰科植物等濒危植物已实现大面积人工培育。

    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全国林业系统已建立了包括各类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672处,总面积1.1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4%,实现了《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提出的阶段目标,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全国天然林面积的20%、天然湿地面积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