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黄骅:198棵古树育出了30万亩致富林

2006年10月19日 11:03经济日报郝卫 王恩钊
    中国园林网10月19日消息:在河北省黄骅市,有一片被当地人奉若至宝的枣园———聚馆古贡枣园。   

    一片枣园,“宝”在何处?其一,这是冬枣的原生地,园内有198棵树龄600年以上的冬枣树,世上无出其右者。其二,这些古树所结冬枣品质上乘,曾为明清两代皇室贡品,至今仍枝繁叶茂。其三,冬枣不能自然繁殖,只能靠人工嫁接培育,这片枣园凝聚了古人智慧,传承了一套完整的园艺技术,今年3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创了存活植物成为“国保”的先河。   

    但更让当地群众看重的,则是它巨大的产业价值。冬枣是一种鲜食枣,口感脆甜,落地即酥,但其市场价值长期被忽视,种植一直局限在古贡枣园附近。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黄骅冬枣才逐步迈上产业化征途;而大规模种植,则是近几年的事。黄骅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对冬枣产业化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强力推动。为了保证冬枣的固有品质,他们把198棵古冬枣树作为嫁接采穗母树,结合现代园艺技术,加以充分利用。经过不懈努力,繁衍出30万亩冬枣林,种植遍及全市9个乡镇,270个村,7万农户,建成万亩基地1个,千亩以上的基地42个,500亩以上的基地103个,今年冬枣产量将达到6000万斤以上。同时,产业效益也大幅攀升,产值由2000年的不足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4.5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5.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黄骅市把绿色无公害视作冬枣产业化的生命线,2001年就推广实施《无公害黄骅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002年被国家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2003年,黄骅冬枣国家级专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验收,目前已建成无公害生产示范园116个,有20万亩冬枣通过省林业局无公害环评认证。对15万亩进入结果期的冬枣树,严格按照标准化无公害操作规程生产。    

    冬枣因成熟晚、采摘于秋末冬初而得名,但在常温下贮存最长不超过7天,因此存贮技术便成了制约黄骅冬枣产业发展的瓶颈。从冬枣产业发展之初,黄骅市委、市政府就把贮藏保鲜技术,作为解决冬枣产业化发展中连接生产与营销的关键加以研究。目前已建起气调、恒温等大小冷藏保鲜库600余座,总贮藏保鲜量达1.5万吨,冬枣保鲜期延长到4个月,使消费者在春节也能吃到黄骅冬枣。冬枣产业还带动了加工、包装以及运输、服务等协调发展,全市培育出11家冬枣企业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冬枣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并在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建立了直销站,形成了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产品远销30余个省区市,并打入了国际市场。 


在近日举办的黄骅冬枣节上,游客正在聚馆古贡枣园的古树上喜摘冬枣。白俊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