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1日消息:“冲天香阵透天涯,满城尽染缤纷彩”,这是这个秋天福建漳州留给八方来客的印象。11月18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在这里开幕。期间,记者随同我市农业考察团,踏上了探寻漳州新型农业发展“秘诀”之路。
扬特色打造城市名片
花卉苗木一直是漳州的农业龙头产业。为了在花卉的区域化发展上寻求突破口,把“百花村”打造成为更大规模的“新花都”,漳州从1999年起积极举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八年来,漳州运用“政府搭台,项目带动,企业领办,市场运作”的机制,举全市之力举办花博会。现在,漳州花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形成了从水仙花“一枝独秀”到国兰、榕树盆景、棕榈植物、洋兰、草坪地植被等八大花卉“群芳争妍”的新格局,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和花卉集散中心。2005年,漳州市花卉产值占福建省花卉总产值的十分之七、全国的十五分之一强。同时,花博会的规格不断升级,阵容不断壮大,规模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拓展,逐渐成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辐射海峡两岸的全国性花事及农业经贸合作盛会,成为漳州市乃至福建省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一座绚丽斑斓的“新花都”在闽南迅速崛起。
走出去寻求农业合作
漳州农业为什么长盛不衰?积极开展对台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其成功之道。
漳州市与台湾气候相近,纬度相同,作物宜种性十分相似。从1989年起,漳州就成立创汇农业试验区和农业良种引进隔离区,并配套建设试验消化基地,为利用台资发展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从1999年起,漳州市开始举办花博会,“以花为媒”吸引外资投向农业。七年来,花博会先后接待企业4800多家,共签约项目400多个,总投资15.5亿美元,现场交易达7亿美元,签约定单12.8亿美元,出口订单7460万美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引进外资时,当地政府还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使外资尽可能多地流向农产品深加工、运输、仓储、保鲜企业及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做到原料就地消化,产品出口质量有保证。
花为媒引入生态观光
漳州农业在经历了生产型发展后,也开始向生态观光型发展,引导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以花为媒”,通过拉长花卉产业链,进行不断整合和提升,形成了以花卉为中心的一系列产业。
在花博会上,精品花卉造景、插花花艺作品、盆景奇石等吸引了众多的目光,花卉也被注入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元素。同时,把花卉苗木等农副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市场提供终端消费品,追求农业的外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现在,以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生态观光农业成为漳州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仅本次花博会开幕的当天,就吸引了近10万人前来参观游玩。以农业拉动旅游业,是漳州发展、提升传统农业的一大成功之举。
新思维提升农业质量
漳州能够把花博会办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辐射海峡两岸的全国性花事经贸盛会,靠的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漳州农业的发展,已实现了由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到产业经营和效益农业的“三步走”,成功进入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在这样的“三步走”过程中,漳州采用了三种方法:一是“洋”种“土”法,即引进国际市场上有广阔前景的良种,运用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方法,进行栽培。二是“洋”法“土”种,即采用先进的栽培、饲养技术和加工工艺,实现传统作物的“脱胎换骨”。三是“良”种“新”法,即对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产品、传统工艺,进行提纯、复壮,充分挖掘潜力,提高产品质量。据花博会工作人员介绍,就拿花卉苗木来说,漳州已经实现了由一家一户的苑圃型、零散式销售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并走向花卉产业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生产营销模式。
在考察期间,我市农业考察团的许多成员感叹道,其实,我市的花卉苗木业起步也较早,基础也较好,仅高效花卉苗木种植已近4万亩,年产各类花卉苗木超过600万株,像杜鹃花、香樟等在国内较有名气。然而与彰州市花卉苗木业的发展相比,无论是规模、特色、质量,还是品牌,带动力等都有一定的差距。彰州新型农业特别是花卉苗木业的发展,对我市从农业大市转向农业强市,有着比较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