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2日消息:共和新路一带的高架绿化面貌近期一改往昔黄萎之态,绿意盎然,令过往行人耳目一新。记者近日从闸北区获悉,这些金点子来自于政协委员陈建新提出的《改变高架下绿化植物养护方式建议》的一份提案。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相继建成了大批高架道路,相关部门利用高架下的有限空间,栽种了几十万平方米的绿化植物,形成一条环状绿廊。但由于高架下绿化植物缺阳光、少水分、受污染等因素,尽管政府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的养护费,部分高架绿化却日渐“黄”下去、“土”下去,不仅失去了改善生态的功效,相反还影响了城市的景观。
陈建新委员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资料:有关专家曾对高架下部分绿化植物阳光照射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内环线有70块、7795平方米绿化达不到最基本的植物生长条件。另外,高架下绿化常年接受不到雨露,汽车排放的尾气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土壤水分快速蒸发,植物枯死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提案中,陈建新委员建议,有关部门要定期更换高架下的泥土,栽种些更耐旱、耐阴、抗污染的绿色植物,对实在不适宜栽种绿色植物的路段,设置一些体现上海风貌的园林山石景观,进行封闭式管理,使高架下的绿色植物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
闸北区绿化局接到提案后,在对共和新路高架下的绿化进行“大手术”时,充分采纳了陈建新委员的建议。据绿化局负责人介绍,他们首先抬高了高架下绿化带的挡土墙,其次对绿化带的泥土进行了“大换血”,将富含植物所需养分的营养土替换了已经板结的废旧老土。
同时,还对高架下绿化带的排水管和喷灌设施重新进行铺设,使水流喷洒更为均匀。此外,他们还在高架下既没水源又缺少阳光照射的部分路段首次使用了人工草皮,以人工草皮结合一些造景石和少量耐阴植物的模式改造绿化带,既美观,又节约了养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