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民间力量造林 广州巧妙收获青山碧水

2006年01月06日 11:13人民网李刚 罗艾桦

    浙江园林网1月6日消息: 过去两年,广州共新增改造绿地80平方公里、复绿采石场338个,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5万吨,并完成了27条污水河涌综合整治。2006年是广州实施“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的最后一年,按照广州市的整体部署,一个山清水秀、城在林中的广州即将出现在世人面前。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正是一些超前观念和超常规做法,有力保证了广州市“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两拨千斤”的造林方法

    驱车来到番禺区鱼窝头镇,记者的眼光立即被公路两边面积达8000多亩的观赏乔木林带所吸引,这是广州市“青山绿地”工程中南部重要的绿色节点。

    这样庞大的绿色工程,市区两级政府总投入只有1200万元。按照通常的做法,在广州每造一平方米林地成本不会少于28元,这8000亩观赏乔木林少说也需要1.5亿元前期投入,加上每年都得支付的维护费用,区区1200万元如何够用?

    广州市绿委办副主任林泽生向记者介绍说,关键在于他们采取政府资助民间造林的模式,调动民间造林的积极性,而政府同时收获绿色。具体的做法为,政府将此地规划为林带,再由政府出面协调相关林业企业将农民手中的地成片包租下来。现在这8000亩观赏乔木产权实际上属于18家林业公司,政府只是对其中5700亩林地给予平均每平方米3元的租金补贴,同时要求企业充分吸纳出租土地的农民进林区工作。

    按照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的说法,这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造林方法。政府以极少的投入收获了成片的绿色,同时完成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成为林场工人,另外也壮大了林业产业。

    采石山头复绿的经济账

    在“青山绿地”工作中,采石场复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每平方米120元的投入还是小事,要在光秃秃的石头山上长出树来谈何容易。

    不过,广州市第一阶段338个采石场复绿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记者在广州市南沙区数个采石场采访中看到,即使在当下枝枯草黄的冬天,经过精心护理的采石场石头缝隙里的树苗、灌木和各种攀爬植物仍然倔犟地绿着。

    338个过去被开采得体无完肤的石头山在两年之内全部重新披上绿装,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人说,即使用绿色油漆刷,两年之内刷完这些石头山也不简单。

    广州市南沙区副区长刘海涛介绍说,南沙区作为国际知名企业投资聚集地,70多个破碎的采石场一直都是他们的心病。过去周边有采石场的地块外商根本不谈,如果再不把这些遗留的环境问题治理好,可能会影响南沙的开发进程。

    整治环境,改善开发条件是南沙的考虑之一,但投入到采石场整治的资金同样带来丰厚的回报。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简文豪介绍,南沙区采石场周围1万余亩土地在整治复绿后,每平方米预期平均增值50元,总增值3.335亿元;另外采石场共植树332.7万棵,预计可产木材30.2万吨,折合价值1.2亿元;而120万平方米废弃石场可用于建设、工业、房地产用地。如此算下来采石场复绿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这也加速了广州市采石场复绿工作进度。

    河涌“流水不腐”的奥秘

    广州市污水治理公司党委书记刘少英将一张市民在珠江游泳的照片展示到记者面前,这是他们在检查珠江水质改善情况时无意中拍摄到的。记者还发现,在河涌钓鱼的市民也渐渐多了起来。而就在几年前,这些河段还被人称为“没有生命存在可能”的水体。

    2005年,广州完成污水处理总量达4.48亿吨,处理率达到70%以上,同时完成老城区400公里截污管道建设和27条污水河涌综合整治,“柳岸花红、碧水蓝天”的岭南水乡美景已不遥远。

    记者来到新合浦涌,发现过去发黑发臭的水现在已呈翠绿色,明显强过珠江水质。一问,河涌的水原来就来自珠江。技术人员解释道,在完成河涌清淤整治后,他们充分利用新合浦涌、东湖与珠江潮汐的关系,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水循环系统。当珠江水涨潮的时候,他们打开东湖水闸让珠江水蓄积,通过东湖自净系统沉甸的珠江水明显好于外河水;当退潮的时候,开启与东湖相连的新合浦涌水闸,东湖水也就源源不断流入珠江。利用珠江潮汐的循环系统实现“流水不腐”,达到对河涌的根本治理,就连水泵机房也省了。广州市污水治理公司负责人表示,在河涌治理方面,广州将充分利用各种便利条件,尽早让久违了的“小桥流水,轻舟荡漾”的岭南水乡景观逐渐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