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岁古树群大搬家 一年半后见成活(图)

2006年02月28日 11:18辽西商报朱忠鹤


    浙江园林网2月28日消息:  成吉思汗后裔亲手栽植  
     
    藏传佛教寺院——惠宁寺地处北票市下府开发区三府村,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逾1.2万平方米。与其他寺院不同,惠宁寺同时凝聚了藏、蒙、满、汉四个民族的建筑工艺。
    
    上世纪90年代初,白石水库开始修建,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宁寺处于淹没区内。四年前,也就是2002年4月,惠宁寺迁移保护工程开始动工。经过两年多的搬迁,2004年,惠宁寺古建筑群迁移工程基本竣工,新址选择在了距离旧址几百米的地方。
    
    当时,由于移植古树的技术手段有限,因而,与惠宁寺相依相随了二百余年的44株古树被遗留在了旧址处。据介绍,这些古树是成吉思汗24世孙亲手栽植,其中树龄最长的已有三百多岁。随着水库的水量积存,这些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古树即将被水淹没。
    
    “古树是惠宁寺重要的附属文物,是与惠宁寺古建筑群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北票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赵志伟这样强调古树的重要性。古树的命运让附近村民十分担忧,同时也引起了北票市、朝阳市及辽宁省相关部门的重视。2005年初,在省人代会期间,人大代表上交的保护惠宁寺古树议案受到关注,省人大常委会批复:组织专家考察论证,形成可行性意见,对古树进行易地保护。
    
    “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古树移植成活率能达到80%以上”,专家给出的结论让人欣喜。经过前期紧张的准备,今年2月9日,一场抢救古树、移植古树的工程正式拉开帷幕。北票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赵志伟透露,如此大规模的古树移植在辽宁省尚属首次,在国内也比较少见。
    
    “亚军”古树迁移
    
    2月26日下午2点多,记者赶到惠宁寺旧址时,十几名身穿绿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对古树群中的第二大古树——一棵高逾12米、直径逾1米的柏树进行土坨分离。特制的钢架已将柏树根部6×6米见方的土坨紧紧的包裹起来,工人们正努力将钢板放置在土坨的下方。
    
    负责此项工程的沈阳市绿化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刘振龙告诉记者,迁移这些古树大体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测算古树的根系大小,决定挖掘土坨的方位;围绕古树根系挖掘土坨;土坨完毕后,在其四周安置上特制的保护架,防止包裹古树根系的土坨在搬迁过程中松散;一切准备妥当后,用吊车吊起保护架,将古树连带土坨放在大型运输车上运到新址;到了新址后,把古树的土坨放进预先挖好的深坑中。
    
    刘振龙说,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由于很多不可预想的事情都会发生,所以迁移过程要小心翼翼。的确如此,记者在现场看到,从2月26日下午2点多至当天的18点,四个小时的时间里,工人们只完成了古树迁移的前期工作土坨的彻底分离。由于天色已黑,工程人员决定次日早6点继续古树移植。
    
    2月27日早6点,温度达零下十余度,工人们已经来到工地。经过再次准备,7点40分,古树被大型吊车缓缓地吊起,四个钢丝绳将土坨稳稳钩住,土坨四角,各有工人用钢丝绳调整古树方向。十几分钟后,古树从坑中吊起,然后被慢慢地放在大型运输车上,这时记者紧张的心才稍稍平静下来。尽管古树所在的位置距离新址只有几百米,但运输过程却耗时近四十分钟。一番小心翼翼后,9点20分,古树被吊车从运输车上吊下来,稳稳地放在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搬迁第二大古树、也是第25棵古树的任务胜利完成。现场鞭炮齐鸣。
     
    一年半后见成活
    
    “这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迁移过的最大树龄的古树”,沈阳市绿化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刘振龙说,与搬迁其他树木相比,此次搬迁“难度很大”。由于每棵古树连树带土坨重量都在六七十吨,有些甚至超过一百多吨,而树冠都非常高,因而搬迁难度可想而知。另外,每棵古树搬迁后,都要按原来的方位放置,南北朝向不能有丝毫改变,这也为搬迁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刘振龙说,一般情况下,一年半之后,就能看出这些古树是否存活。在古树搬迁完后,工人们要对古树进行施肥、杀虫、遮阴等养护。
    
    据悉,今、明两天,工程人员将对古树群中最大的一棵古树油松进行搬迁,而整个古树群的迁移预计3月中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