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3月17日消息:据报道,南京市近年来在绿化上因引进树种不当、土壤碱化造成外来树种水土不服。如本应四季常绿的香樟树移栽到南京后只剩下一个树干,连枝条都非常小,十分难看;棕榈之类的树种引进后,一年之中有5个月裹着冬衣。
绿化向来是古城南京的一个亮点,其绿化经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曾向全国推广,引来众多取经者。然而,近年来有关南京绿化的负面新闻却不时见诸报端,较突出的是去年夏天南京火车站广场反季节移植榉树,近百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热浪中枯死,直接损失数十万元。
城市绿化中这种“贵族”化偏差并非南京独有。有的地方曾花30万元移栽一株万年青、50万元移栽一株小叶榕树、60万元移栽一株古银杏。这些成年大树由于可塑性下降,适应能力低,移栽后还要“吊水、打针”,有的树木移栽二三年了还处于“假活”状态,有的接近枯死,有的彻底枯死。
“适地适种”是绿化工作的一个常识。这不仅是出于树木存活率的考虑,还涉及生态安全的问题。一个地方如果大面积的绿地被个别树种垄断,难免造成生态系统不稳定和病虫害泛滥。上海就曾在大量栽种香樟几年后发现了日趋严重的病虫害。引进的贵重树木往往都是一些大树,这些树被移栽后,原有群落的生态将受到破坏,从全局范围来讲,这种结果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背道而驰。
有些地方在绿化时片面看重名贵花木的做法,固然与缺乏绿化常识有关,更与有关领导习惯于长官意志的官僚主义作风有关。其实,抛开树木生长的常识不论,即使为了城市面貌,也不能一味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忽视本地的乡土树种。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建筑风格上盲目模仿,失去特色,如果再在绿化上重蹈覆辙,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的千篇一律,而一个失去鲜活个性和记忆的城市,无疑是一个丢了“魂”的城市。
一年一度的植树季节又到了,但愿那些热衷于名贵花木的地方能从南京等地绿化问题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城市绿化误入“贵族”化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