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群落大混交方式打造城市新景观(图)

2006年03月02日 11:21中国绿色时报张一粟


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山上的生态风景林。

    浙江园林网3月2日消息: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20多年来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深圳速度”与“深圳效益”。新的世纪,深圳又在“效益”、“和谐”、“创新”诸方面力争为全国作出楷模。生态风景林工程,这是深圳市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中,运用先进的治理环境理念,不断实践创新,探求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绿化方式。

    何谓生态风景林,这就是采取小群落、大混交的方式,积极进行林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品种乡土树种、多层次混交种植,营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总体和谐的森林生态景观和生态屏障。

    这种全新的城市生态景观构建模式经过几年的运作,已经让深圳面貌发生了变化:登上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山顶往山下眺望,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景象真是令人赞叹:起伏连绵的森林一望无边,在阳光的映照下,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树木连成一体,似浩瀚大海,彩浪翻滚,树冠多变,流光溢彩。这是深圳市采用小群落、大混交的造林方式,选用针叶林、阔叶林、彩叶树、绿叶树营造混交林所呈现的动人景象。凤凰山漂亮的森林景观只是深圳市实施生态风景林建设的一个缩影。

    深圳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大规模的开发和市政建设使原生植被屡遭破坏,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乡土植被景观已不复存在。在“十年绿化广东”期间,深圳大面积营造了桉树和相思类人工林,这些林分结构简单,树种组成单一,生物多样性低,林分质量差,逆向演替的趋势相当明显,林业生态体系极为脆弱。这种森林景观不论是生态功能,还是景观功能和社会效益,都远不能适应新世纪生态城市文明发展的需求。加强森林景观建设成了深圳的当务之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深圳提出规划生态风景林,确定以阔叶乔木为绿色主体,选择乡土、长寿、阔叶树种,采取小群落、大混交造林方式,逐步改造、替代原来的低效益林,营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风景林,从而为深圳市构建稳定的绿色屏障。

    1998年,深圳在宝安、龙岗等地开展风景林树种选择和配置实验,探索科学、可行的生态风景林营造技术,并在坪山等地建立规模化的苗木培育基地。这些为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立项和实施的前期工作,为工程的全面推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11月,深圳市绿化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了《世纪之约——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文集》,这一宣传册在港澳地区和内地引起了很大反响,社会各界对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加快实施生态风景林工程成为深圳市政府和市民的共同愿望。

    2000年7月25日,深圳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写的《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总体规划》通过了国内知名专家的评审、论证。

    2002年春季,深圳市政府办公会议通过规划文本,决定正式启动这项宏伟工程,同时,依据市政府办公会议上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和现阶段深圳市社会发展状况,深圳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来五年的规划调整为十年规划(2002年~2011年)。

    生态风景林这种混交林营造新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在提高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采用自然式分散斑块混交方法设计生态风景林,即以现有优势树种相思类、桉树类的翠绿色和灰绿色为本底,保持其常绿的基本色调,同时斑块状种植四季色花树种和春红、秋红、秋紫的色叶树种,以及冠形呈球形、开展形和圆锥形的树种,如:红豆树、红锥、紫薇、红花油茶、凤凰木、红苞木、黄槐、木棉、红荷木、杜鹃以及枫香、乌桕、山乌桕、铁刀木、青皮、黄连木等。景观斑块的面积一般控制在1亩左右。在不同区段,景观斑块的主色调各有侧重,避免较大范围内景观色彩雷同的现象。

    这种“自然式分散斑块”有别于传统的混交林,不是仅用几个树种进行机械与规则的混交,它的树种组成充分考虑花、叶、果的季相色彩变化及冠形的不同。它的组合形状与大小灵活多变,根据划分的城市背景型森林景观区、远山型森林景观区、道路原野型森林景观区等不同的生态景观类型,布局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森林斑块。正是这种全新的混交林方式产生的丰富的林际线、多变的树冠外形、形态各异的片林轮廓、因四季变化而产生的色彩变化、因时令不同而异的鸟语花香,给我们呈现出大自然美轮美奂的景象。

    举目皆是森林、回望尽为风景,一个社会进步、“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秀、花更多、城更美”的现代城市将是深圳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