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湖兴市来发展经济 建设滨湖生态园林新衡水

2006年03月03日 10:01河北日报吴艳荣 邵文化 张敬国 任源
    浙江园林网3月3日消息:衡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更快更好发展

    衡水,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市,如今又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上。

    1996年撤地建市至今,是衡水历史上快速发展的9年。这期间,主要经济指标累计超过前34年的总和。其中,生产总值是前34年总和的3倍,固定资产投资是前34年总和的9倍。    

    从今年起,衡水将用5年时间,达到这9年的发展跨度,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再翻一番,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

    “十一五”发展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衡水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谋求更大的发展,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城市将在“十一五”崛起。

    未来的衡水,衡水湖是中心城市的灵魂。依托这个天然湿地,借湖兴市,一个繁荣、秀美、和谐的北方滨湖生态园林城将矗立于华北大地

    水波潋滟、风光旖旎的衡水湖,面积188平方公里,距衡水市区5公里,不足10分钟的车程。它不仅是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而且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镶嵌在华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为衡水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无限生机。

    这片湖水是大自然赐予衡水的最好礼物。衡水的决策者们深知衡水湖在未来城市建设和长远发展中不可估量的价值,决心不但要保护好这块“宝地”,更要利用好。目前,衡水有两个高水平的规划正在同步进行:一个是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一个是衡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二者通盘考虑,将使城市建设与衡水湖的保护开发相得益彰,打造北方滨湖生态园林城。

    按照规划,衡水将着力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围绕打造北方滨湖生态园林城的目标,进一步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坚持绿化、美化、亮化三化并举,卫生城、文明城、园林城、环保城四城同创,推进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将集中建设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道路管网、水热电讯、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工程,不断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向高标准的宜居城市迈进。

    坚持依湖建市,借湖兴市,做足衡水湖的文章,进一步发挥衡水湖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构筑以现有建成区为核心,以衡水湖生态旅游观光区、衡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路北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一核三区”城市建设新格局。同时,着眼城市长远发展,以市区为中心,环绕衡水湖,积极构筑衡水、冀州、枣强“金三角”大城市发展框架。计划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10万,再造一个“新衡水”。

    对一个曾被称为“衡水村”的城市来说,这个蓝图可谓相当宏伟,将深深地影响着衡水的未来。

    “十一五”时期,衡水在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建设体系,按照“特色兴县、产业兴镇、园区带动”的思路,加快次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有重点地推进建制镇建设,集中搞好市区周围,沿京九、石德铁路和106、307国道的“一环四带”小城镇建设,并与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产业向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向城镇"两个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两个转移",不断提高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由现在的35%提高到4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工业园区"三合一",从而走出一条互动互补、集聚集约、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衡水市委书记李俊渠认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扩充经济总量至关重要。但这个速度,必须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从而使经济增长始终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中共衡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现有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整合路北工业新区、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桃城北方工业园区,建设大路北工业区,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构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这是衡水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自己设计的更快更好发展"路径图"。三个工业园区合并、整合的思路,为衡水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作出了生动诠释。按照这个规划,三个原本相邻的工业园区合并后,不是面积的简单相加,而是竞争力的极大增强,一座三区联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完善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将拔地而起。

    培育战略支撑,用重大项目搭建"十一五"发展的骨架,大路北工业区担当着重要角色。"十一五"期间,衡水市将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突出抓园区"的总体思路,依托特色主导产业、优势骨干企业和工业园区,围绕发展循环经济,谋划和实施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立市立县重大战略支撑项目。特别是重点抓好"4125工程",即每年开工建设100个省市重点项目,100项省市重点前期推进项目,100家重点工业企业更新改造项目,谋划100项立市项目,全力抓好总投资近800亿元的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景县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基地、远大集团技改扩建项目、老白干循环经济工业园等25个重大战略支撑项目。

    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衡水市以现有特色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提升力度,整合产业,培育骨干,扩大规模,集中力量打造金属制品和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医药、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林板林纸六大主导产业,重点扶持30家支柱企业和100家骨干企业,集中培育丝网、玻璃钢、工程橡胶、采暖铸造、裘皮制品等五个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基地,全面提升特色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到"十一五"末,使全市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80%以上,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实现衡水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支撑。

    地处经济发展"黄金十字交叉处",迎接八面来风。衡水将借助开放新优势,跃上发展新高地

    优势与劣势,从来就不是绝对的。不临海、不靠山,自身资源相对匮乏的衡水,越来越善于用发展的辩证法思考问题。他们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创造后发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而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撤地建市和京九铁路开通,为衡水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使衡水的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具备了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交通优势,成为京九铁路京南第一大站。目前,京九与石德铁路,106与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与衡德高速公路以及规划中的大广(大庆---广州)高速公路,津石光缆、济石太银光缆与京九通讯光缆等国家一级通讯干线都在这里交汇,使衡水成为集铁路、公路、通讯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字交叉处"。衡水也因此能在更近的距离触摸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脉动,能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借助外力为自己插上腾飞的翅膀。

    站在"十一五"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抓住国际产业整合、南资北移、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机遇,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衡水决策者们反复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们把衡水放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确定了衡水的发展定位,即把落实"一线两厢"战略同融入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大格局结合起来,积极承接邯邢钢铁煤炭资源优势、借助沧州临港优势、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以配套加工业为重点,突出抓好"四基地、一中心"建设,即把衡水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加工制造基地、京津冀都市圈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京津等大城市技术成果试验推广转化基地、以衡水湖为依托的湿地生态旅游基地、冀东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为此,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主动做好同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中城市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强化衡水在"一线两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把衡水建设成南厢地区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