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7日消息:世界各地的选手将于9月在沪比拼立体花坛技艺,目前84组“植物雕塑”作品正在紧张制作。记者近日从采访中获悉,十多年来本市园林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上海市绿化管理局表示,这样的国际大赛首次在本市举行,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绿地美景随处可见 静安公园的水池边,80多岁的杨老先生正拿着相机拍睡莲。提起上海公园的变化,他满意地告诉记者:“公园现在免费了,植物品种比以前丰富,更好看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来公园拍照,还经常去人民公园和中山公园。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团顾问杨存义表示,上海原来绿化面积很小,现在绿化大面积增加,真正做到了“造福于民”,尤其是延中绿地等中心城区的大面积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他说,APEC会议和六国峰会举行期间,还增加了很多景点,让外国友人看到了上海的变化。
上海市园林设计院院长朱祥明告诉记者,上海城市绿地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均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人均11平方米,从设计院本身的项目看,比原来每年要多几倍甚至十几倍。原来只能在公园看到的景观,现在在公共绿地也随处可见。
不设围墙保留“回忆” 在凯桥绿地入口,记者看到一段特殊的“景观墙”,上面写着“凯旋路822号”等门牌号码。该绿地负责人介绍,每逢节假日前来拍照留念的市民非常多。“将地址刻到景观墙上,是为了让动迁居民看到后有一种亲切感。”
据朱祥明介绍,徐家汇公园保留了象征民族工业的烟囱,也是出于这方面考虑。“以前公园的设计都是考虑如何利用围墙来作为防护,现在的设计理念则是让绿地走近市民。”
正如市民所说,以前公园“面孔”单一,这几年花草丰富多了。据了解,本市的园林植物品种从十多年前的四五百种(常用的是两百多种),增加到现在的500-800种(常用的300多种),仅延中绿地就有800多种植物。
据悉,本次立体花坛大赛运用了不少新品种,丰富了植物的表现力。立体花坛作品今后还将走进公园绿地,让绿地景观更夺人眼球。
中西合璧“百花齐放” 提到世纪公园、徐家汇公园,不少人认为是“老外的创意和设计”。朱祥明对此并不否认,但他同时表示:“再造豫园这样的古典园林,市民肯定不喜欢;完全照搬国外的风格,也会出现问题。我们现在引进国外的设计师和设计理念,体现不同的风格,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据证实,延中绿地和徐家汇公园是中外合作的精品。本市原创作品获得权威机构最高奖项的则是东方绿舟。对市民来说,现在值得期待的是今年10月开园的滨江森林公园,这也是中外专家合作的精品。
作为该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朱祥明表示,滨江森林公园的设计难度比新建公园要大,因为是在原来苗圃基础上建设,受固定条件所限,既要考虑保留野趣,还要考虑到方便游人。
发掘“东方园林”个性 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院院长张建华表示,地处江南水乡的上海具有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公共绿地还是楼盘中的景观工程,都难觅中国园林艺术的踪影。为此,他建议国际大都市的景观建设应该有“个性”,绿地景观的发展应有“母体”。他说,城市是由它的标志和母体组成,上海绿地景观建设的“母体”应该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东方园林艺术”。
公众参与有待加强 上海园林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国外相比,群众参与度仍然不够。上海资深环保专家孙永林表示,根据调查显示:国外城市在新建公园时,会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上海在这方面还有差距。他同时表示,像纽约等大城市也面临居住条件老化等类似问题,没法建成像延中绿地这样的大规模绿化。
朱祥明说,城市园林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形态,是为公共服务的,“仅靠设计师,没有公众的参与是不够的。”目前仅有个别的公众参与的项目,所以他呼吁应尽早建立起相关行业规定,使公众参与成为每项景观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市民接受百合花用了15年 作为和园林密切相关的行业,本市的花卉业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和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上海市花卉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民接受百合花就花了至少15年的时间,从生产和消费量方面看,上海花卉业的发展也需要时间。
据了解,2005年本市鲜花的消费量在7亿多枝,近年来每年都以10%左右的幅度上升,但新品种的数量却不多。据报道,荷兰每年推出1000多个花卉新品种,而中国截至目前向有关部门申报的新品种累计不到100个。很多引进的品种由于销量不好,纷纷退出花市。两年前,上海从日本引进的“火炎花”,花型和颜色都很漂亮,春节时卖到80元一枝,比百合花的价钱翻了三四倍,结果少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