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设施四成多晒太阳 管网匮乏成"拦路虎"

2006年07月31日 11:19北京日报刘扬
    中国园林网7月31日消息:再生水设施利用率不足60%

    北京排水集团总工程师王洪臣告诉记者:“北京的污水处理厂‘晒太阳’的不多,设施利用率是全国最高的大城市之一。”王洪臣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本市总的设施利用率在75%以上,接近80%了,像酒仙桥污水处理厂、清河污水处理厂基本是满负荷运行。”但他又话锋一转:“不过再生水设备倒是有不少‘晒太阳’的。再生水设施利用率太低,算下来还不足60%。”

    再生水又称中水,按照建设部制定的再生水回用分类标准,再生水的释义是:“污水、废水经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后作回用的水。当二级处理出水满足特定回用要求,并已回用时,二级处理出水也可称为再生水。”在国际上,再生水被誉为“城市第二水源”。

    北京现有的再生水生产设施中,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日供水能力47万立方米,目前日供水量不到30万立方米;酒仙桥再生水厂,日供水能力6万立方米,现日供水量2万立方米;方庄再生水厂,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现日供水量0.2万立方米;华新源公司接收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级水进行深度处理,日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现日供水量5万立方米。总的算下来,本市再生水设备利用率为52%多,47%多的设施设备不得不天天“晒太阳”,再生水设施大量闲置,这种状况令人忧虑。

    管网匮乏成为“拦路虎”

    说到再生水设施大量闲置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管网建设滞后,再生水无法低成本运输、从而抑制市场需求造成的。

    据了解,北京市现已建成再生水管线只有近200公里,按照计划,到2008年本市再生水管线要达到500公里,这意味着还需要新建300多公里。即使这样,和3800公里的排水管线相比也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出现再生水管网建设滞后的情况?专家指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设污水处理厂“有经济前景”,而投资管网则是“费力不讨好”。

    据了解,一个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投资从1亿元到20亿元不等,建设资金来源多为地方政府投资与国外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建设单位自筹相结合。由于投资有回报,不仅各地政府愿意建污水处理厂,社会投资也对这块“蛋糕”青眼有加;而管网的铺设是由地方政府配套的,由于资金沉淀相当大,难以引入市场机制,因此造成管网建设严重滞后。

    以再生水管线为例,铺设的费用主要是土建和拆迁费。“每延米工程费是2000元到2万元,”北京排水集团管网部部长蔡永茂介绍说,“而拆迁费是工程费的两到三倍,甚至更多。”

    昂贵而没有回报的投资成了“拦路虎”。“找我们谈收购处理厂的不少,提出投资建管线的还没有。”王洪臣说。

    由于缺乏管道输送,相当一部分再生水处理出来后只能通过汽车运输,而这直接增加了使用成本。

    再生水每立方米1元,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立方米3.70元,工业、商业用水为5.60元,宾馆、饭店、餐饮业用水为6.10元,再生水可以作为公用设施和住宅冲厕、浇灌绿地、河湖景观、道路降尘、工业冷却及洗车用水。

    “再生水价格便宜运费贵。”王洪臣一言以蔽之。“我们公司有专门的运水车,负责运送再生水,每车可以运8到10吨。每吨水1元,一车水8到10元,可是跑一趟的运费通常都在20元上下,这样客户购买一车水需要支付30元左右,也合3元一吨了,综合成本太高了。因此目前除了洗车行业以外,运水车基本没有别的客户群。”

    “第二水源”建设要合理规划

    2008年之前,本市还要建成再生水管线300多公里,以及清河、吴家村、北小河、小红门、卢沟桥、定福庄6个再生水厂。水务行业的专家提出除了希望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城市第二水源建设也应该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上吸取一些教训。

    比如,吴家村污水处理厂位于京西,日供二级水能力为8万立方米,可是现在每天仅能供水1万立方米。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21世纪初,吴家村处理厂和同样位于京西的卢沟桥处理厂几乎同期建设,服务对象同为京西排水大户首钢。不过,很快首钢开始减产,并传出搬迁“传闻”。当两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的时候,首钢搬迁已板上钉钉。现在,由于首钢开始逐步搬离,两个日总供水能力可以达到18万立方米的处理厂每天总供水只有9万立方米,产能严重闲置。据了解,首钢原厂区将被重新规划开发,但至少在未来三五年内,两个处理厂都将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是延长管网从远处引来污水,还是等待首钢新区的再度繁荣?由于没有预见到首钢的搬迁,两家污水处理厂走入了运行尴尬的境地。

    再如,本市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多半在下风下水的京东地区,当时的考虑主要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现在的问题却是,让这些位于河流下游的二级水再回到上游为河道补水,需要铺设很长的管线。

    一位研究循环经济的专家认为,从经济成本考虑,再生水用户距离再生水厂范围应在10公里以内,因此应根据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好每个再生水厂的服务半径,别让管线“跑冤枉道儿”,增加建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