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届“花博会”看江西花卉园艺产业的发展

2006年09月30日 13:58江西日报
    中国园林网9月30日消息:9月28日,江西省第二届“花博会”在南昌市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明媚的秋阳下,艳丽硕美的花朵芬芳馥郁,姹紫嫣红。

    采访中,我们带着一个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自江西第一届“花博会”以来,花卉园艺产业有了哪些发展变化,发展前景如何?

    几乎所有的被访问者,无论是省有关部门的官员,还是花卉园艺企业界人士,都突出强调这一看法:在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进程中,随着龙头企业辐射力的增强,全省花卉园艺产业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如果说,在花卉园艺产业发展的初期,江西人看重的是数量,那么,时至今日,他们考虑更多的,是以龙头企业的拉动来推进花卉园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资料显示,在全省现有的花卉园艺企业中,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以上的龙头企业已增至30多家,其中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逾10家。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至去年底,全省共引进外省民间资本和激活省内民间资金投资花卉产业6亿多元。

    “强身健体”后的“龙头”,纷纷以“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带动花卉园艺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喜人的变化就是花卉苗木生产开始由零星分布和分散经营,向中心产区、种植大户集中,逐步向集约化迈进。集约化生产、经营带来的,是更加集中的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规模效应日益显现。

    追求品牌效益,是构成江西花卉园艺产业的坚实基石。

    萍乡市利用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花檵木、罗汉松、枸骨等花卉品种;宜春市大力发展山茶花、华木莲、乐日含笑等木兰科植物资源;东乡县开发花叶女贞3000多亩……更令人欣喜的是,遍布全省丘陵地区的檵木、榆树、桂树、香樟、马持木等一大批野生资源开始得到挖掘和利用,尤其是一批大龄树桩的开发利用,提升了江西花木业在全国的知名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打造品牌产品中,该省大力提升花卉园艺产业的科技含量。全省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形成合力,在新品种引进、配方施肥、花期调控、野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绿巨人、芦荟、红掌、大花惠兰等20多个品种的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已获得成功。

    品牌就是市场,就是效益。如今,南昌的花坛草花、赣州的根雕、兴国的比利时杜鹃等一批品牌产品已成为省内外市场的俏销货,大批量远销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去年,全省花卉园艺产业销售收入已超过15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4.5倍和3.3倍。

    快速发展的花卉园艺产业,催生出一个个大市场。坐落在南昌市二七北路的千花伴花卉购物公园,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按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设计兴建的景德镇市花鸟市场,已成为千年瓷都的旅游精品景点……全省花卉园艺产品的销售市场已发展到50家,各设区市都有了花卉市场,60家花卉营销公司和1000家花卉零售店遍布全省市县区的街道和社区。

    采访中,业内人士坦言,纵向比,江西省的花卉园艺产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横向比,与发达地区差距不小。仔细分析,主要体现在产业基础薄弱,如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偏小,产品结构不合理,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产业创新能力弱。

    正视差距,对症下药,迎头赶上。江西省自然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园林科技力量雄厚,发展花卉园艺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园艺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言,只要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加快集约化生产经营,实施品牌战略,该省的花卉园艺业必将成为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