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翁两万公里的古树情缘(图)

2007年01月31日 13:30燕赵晚报

    中国园林网1月31日消息:

 

    王密生老人退休后骑车走遍井陉山山水水拍摄了数百张古树的照片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退休工人,为了能在退休后做些有意义的事儿,五年前身背照相机、脚踏自行车开始走井陉,5年间他走遍了井陉县、井陉矿区的350个村,用相机拍下了散落在乡间的古树名木、古驿道、石碑木刻等历史文化名迹,拍下了全县500多所学校的校园并制作成册……靠着不懈努力,圆自己的人生梦想。

    故土情结

    1月29日上午,在井陉矿区横北村一处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61岁的王密生。头一天,他还骑着自行车在乡间奔跑了一天。“早上10点多出发,晚上6点多回来,去了周家坑、刘家沟、李水兹等12个村。”在家休息了一晚的王密生精神头儿十足,丝毫看不出疲倦。

    2002年,王密生从石家庄红星煤矿退休,“人退休了,但不愿休息,总想着做些有意义的事。”王密生寻思,既然自己是井陉人,那就先“热爱井陉,报效桑梓”,“井陉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我为何不走遍全县,既看风景又用相机记录我的家乡呢。”有了设想后,王密生行动起来,经过一番准备,踏上了寻访之路。

    5年行程2万公里

    2002年王密生的退休工资每月只有300多元,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一辆自行车、一台傻瓜相机、指南针、地图等构成了全部家当,“还有‘三镜’,老花镜、望远镜和放大镜,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王密生笑着说,“每天九点多钟,我就背上包骑上自行车出门。”王密生每小时大概骑30公里,中午饭在小饭店里吃,如果到了山区没有饭店,只要和老乡讲自己出来的目的,老乡们都会热情地留他吃午饭。五年来,王密生骑坏了两辆自行车,也练就了修自行车的好本事。有时走山路,有时田间根本就没有路,王密生就扛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出门在外,什么天气都会遇到,走在路上突然被大雨浇个浑身透湿,也是常有的事儿。

    “东至亮子岭,西至娘子关,北到观音山,南到南寺掌,全县三州九岭十八峪、350个行政村都走遍了。”王密生介绍说,偏远的村子离横北有七十多公里,骑车子要花四个多小时,有时一出去就是三天。有些村落王密生去了不止一次,最多的村子去了十几次,因为村子里的古树让他时刻牵挂着,所以没事儿就跑过去看看。“季节不同,古树也在变化着,每次拍照就会留下古树不同的身姿。在我心里这些古树就是历史的痕迹,是最让我陶醉的。”

    拍了几百张古树的照片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王密生笔耕不辍,时常写些随笔和顺口溜。为了记录心得,他一直坚持学习,购置了各种资料和书籍,写字台上的字典是使用率最高的书。“没办法,谁让咱文化水平不高,遇到不会写的就查字典。”勤能补拙,2004年,王密生制作了《井陉古树名木》和《井陉学校》两册影集,里面各收录了500多棵古树和500余所学校的照片,一时间他成了附近的名人,也招来众人的议论。让人欣慰的是,老伴儿和孩子一直都支持他的这一举动,“村里有人说长道短,笑我是疯子傻子,但老伴儿一直鼓励我,有时她还和我一起骑着车子转。我的两个儿子也支持我,拍照用的胶卷都是儿子们提供的。说心里话,我非常感谢他们。”

    五年来,井陉小作、岩峰的唐柏唐槐,天长镇霍府的明代腊梅,凤凰岭的清代对节梅……七百五十多棵古树名木一一收录在王密生的影集里,每张照片的背后都记着树木的生长位置、外观、胸径、高度、树龄和目前的状况。看到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的古树,王密生会开心得像个孩子,“保护好一棵古树,就相当于保留一个绿色化石,就能留给后人一道永远的风景。”王密生说。

    如今,王密生已成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石家庄市园林局古树名木保护志愿者、石家庄市风景园林协会会员等,他自己制作的影集《井陉古树名木》也被收入《井陉历史文化》丛书。王密生心里有了更长远的目标:“我对未来有个‘五年规划’,一方面继续搜集全县的文化遗迹,把它们归纳分类后制作合集;另一方面,我要走得更远,将来骑着自行车到平山、元氏等周边县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