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连云港灌南县如何创新机制发展林业经济

2007年04月29日 09:54连云港日报
    中国园林网4月29日消息:“这些杨树10年后将成为我们公司的储备原料。”日前,看到公司在灌南县李集乡合兴村新植的200亩杨树林纷纷抽芽吐绿,灌南县迎雄木业公司老总李迎超高兴地说。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灌南县林业部门通过创新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引进社会资本,推广企业种树,拉长了木业经济产业链,有效推动了当地植树造林质量的稳步提高,林业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企业种树破解造林难题 

    国家遥感测量的数据显示,2005年灌南县的林木覆盖率就达22.5%,居全市首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绿化造林,灌南县面临着“无林可造”的困境。如何挖掘植树造林潜力,成为摆在当地林业部门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灌南县百禄镇,有一片沙化严重的干旱地块,植树基本不能成活,当地群众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小麦。该县林业部门通过几年的研究试验发现,当地秋季地温适宜,土壤水分充足不易蒸发,树木栽植较易成活。为此,林业部门积极创新植树技术,决定进行秋季植树试验,并一举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该县创新机制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作为扶持,鼓励当地的板材加工企业参与植树造林。去年秋季,迎雄木业和新光阳木业在百禄镇尚庄村承包2000多亩土地连片造林。两家企业投入资金购来车辆机械,落实专人进行浇水管理,树木成活率近100%,以往光秃秃的沙土地,如今已是一片生机盎然。      

    木业城拉长产业链条      

    依托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灌南县发展了各类板材加工企业近300家,但由于各个企业布局较为分散,该县木材加工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原材料粗加工阶段,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去年上半年,县林业部门和县开发区联手,借助园区优良的基础设施,在开发区内建设园中园———中国木业城。截至目前,木业城已经吸纳20多家大型木业企业,总投资超过10亿元,而且与南林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多个国家、省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木业城。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将木业城作为其专利产品杨木地板的生产基地,产品全部出口欧洲。东升科技公司生产的竹木复合特种板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为了推动板材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林业部门牵头成立了板材加工协会,制定相关生产经营制度,对各个企业进行规范,禁止无序竞争,为木业城持续壮大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花卉苗木扮靓新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灌南县林业部门将林业经济和村庄绿化纳入新农村建设。去年,该县林业局通过招商引进了常州客商赵夕林,投资1000万元成立占地500亩的连云港绿之源花卉苗木公司,建设全市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满足全县及周边县的城市美化和新农村建设之需。今年初,该局又引进了台湾客商投资建设高档出口园林苗木基地,同时筹建一个全国知名的园林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在花卉苗木基地所在地的新安镇袁闸村,该局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花卉苗木业,使之成为增加经济收入的一项产业。 

    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之举,今年春节绿化造林期间,该县林业局主动联系购进了10万株梨、桃等果树苗,免费分发给21个示范村的农户,栽种在家前屋后,以改善美化村居环境。同时,该县利用西北李集、孟兴庄等乡镇原有的林木资源,启动万顷林海的“幸福林海”工程,并邀请南林大专家进行设计,在北六塘河两岸建设一个林海“盆景”,打造灌南县农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