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1日消息:4月2日上午,来自河南的37株梅花种植进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新建的一个梅园里。送梅树进京的河南卢氏县63岁农民秦治章按捺不住心头兴奋:“俺养的梅花能栽到钓鱼台,还得感谢陈老啊!”
秦治章说的陈老,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据秦治章介绍,3月27日晚8时许,远在北京的陈俊愉给他打电话,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要建一个梅园,陈先生向宾馆方推荐了他选育的抗寒梅花品种,并请他选一部分品质优良的梅花,4月1日前运抵北京。
作为全球梅花研究领域泰斗的陈俊愉院士,主动向钓鱼台国宾馆推荐一个河南农民选育的梅花,这让秦治章半夜没有睡安稳。3月31日上午,他找来十几名技术熟练的工人,严格按照陈先生的要求,在自家两个梅园的上千株梅花当中精心挑选,选出3年到5年树龄的梅花6个品种共21株、15年到20年树龄的梅花10个品种共16棵,起挖、包扎、装车,于3月31日下午送往北京。
一个春日午后,笔者和刚刚从北京归来的秦治章坐在梅花园里,听他聊起了自己与梅花30多年来的不解之缘。
爱梅
秦治章对梅花情有独钟,是因为他崇尚梅花那凌霜傲雪的品格。1962年,18岁的秦治章考上洛宁县师范学校。就在上师范学校的第二年,19岁的秦治章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辍学当年,秦治章入伍,在西藏阿里骑兵支队当上了一名骑兵。“训练很苦,但一有闲暇时间,我就钻到部队图书室里。有一天,我读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读完后自己也不知道咋回事儿,脑子一热,就天天想着梅花。”秦治章说,“1968年退伍回乡,那时候,天天想着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可又不知道咋去改变。吃都吃不饱,可我一有机会就四处找梅花。但那时候还没有养梅花赚钱养家的概念。”
和秦治章聊起梅花,他谈古论今,吟诗论画,侃侃而谈。说到兴头上,秦治章还情不自禁随口吟出他写的两首咏梅诗。
育梅
“真正把第一棵梅花请到家,还是在1976年。”秦治章说:“当时见到好品种,也就能买得起两三棵,栽在院子里。”开始种植梅花的秦治章凭的就是喜欢,根本不知道梅花咋养,更不知道当时梅花在北方不能露地越冬。眼看着自己费尽周折才栽到家里的梅树苗,一到冬天就成批成批地死掉,秦治章非常心疼:“每次扔掉死去的梅花时,比死还难受。”
挫折使秦治章有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引进种植抗寒梅花品种。为了寻找收集更多的抗寒梅花品种,他先后到过洛阳、郑州、北京等地,几乎跑遍了所有产梅花的地方,终于养活了一部分搜寻来的抗寒梅花。
1976年,他在现在的中国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武汉磨山,见到了磨山植物园里成片的梅花,30多岁的秦治章兴奋得像小孩一样。1978年,他第二次来到磨山时,见到了磨山植物园首任主任、有中国育梅之父称号的赵守边。之后,秦治章结交的国内研究梅花的专家越来越多。
1984年春天,在赵守边等几位梅花专家的支持下,秦治章在自己家门口挂起了“中国梅花豫西研究所”的牌子,并自任所长。那一年,秦治章向亲戚朋友转借了780元钱到南方购买了100棵梅花树苗,在寒冬栽植在自留地里进行实验。就这样,秦治章在人们异样的眼光里,带领一家5口人开始了他一边务农,一边研究梅花的育梅事业。
为了加快实验进度,秦治章多次进京向陈俊愉和赵守边请教。为了寻找名优品种,他不远千里到处打听,当发现名优品种时,总是倾囊购买苗木。栽植苗木时,他总是小心翼翼,亲自动手,什么时候播种、扦插,温度、水分等情况他都详细做好记录,并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先后发表在一些专业刊物上,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几十年来,秦治章的豫西梅花研究所针对性的开展南梅北移抗寒引种驯化和梅花的嫩枝扦插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在赵守边及陈俊愉的指导下,秦治章通过耐寒品种引进和引进梅花品种进行耐寒驯化,选育了100余个梅花耐寒品种,他所培育的梅花盆景及梅树,已被引种到甘肃玉门、北京植物园、三门峡植物园、无锡梅园、四川达川等地建设梅园。尤其是他培育的真梅系梅花品种一般可抗零下10度严寒,其中美人梅、辽梅、陕梅、单瓣杏梅甚至能抗零下30度低温,这些品种在我国的一些寒冷地区,已栽植了上万株。
成功
让秦治章痴迷几十年、辛苦几十年的梅花,终于给他带来了欣喜。1994年底,秦治章带着200多盆抗寒梅花品种,在洛阳王城公园首次成功进行了展览。
在之后的1997年、1999年的中国第五届、第六届梅花蜡梅展上,秦治章展出的梅花屡次获奖,这也使他的梅园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全国各地慕名来买花的人络绎不绝。
如今,他的实验基地也由最初的两分地扩大到200多亩,已培育和驯化出适合包括新疆、哈尔滨等地北方地区栽植的抗寒梅花品种20多个。仅2006年以来,北京市的明长城、龙潭湖、永定门、什刹海等景区已先后从他的梅花园成功移植梅花500多株。
秦治章在梅花研究方面的贡献得到了陈俊愉先生的首肯,他说:“秦治章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我国梅花抗寒品种的搜集上,他基本上把国内的梅花抗寒品种搜集到了;二是在梅花良种的繁育推广上,他通过扦插、嫁接等繁育手段,对我国抗寒梅花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不抗寒的木本植物的生长区域北移2000多公里,这样的成果,这之前世界上没有先例,但秦治章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