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绿色娘子军”种下330万株木麻黄(图)

2007年06月05日 10:08南海网-海南日报孙乐明 梁振君 曾高文
    中国园林网6月5日消息:“看着这些木麻黄树,我的心里很满足,也很自豪,它们是我和姐妹们用15年的汗水浇灌出来的。”站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棋子湾畔茂密的海防林旁,47岁的造林组长陶凤交说,她爱这些树,就像爱自己的孩子。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苗圃基地里,陶凤交和姐妹们正顶着烈日为树苗浇水。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摄

    陶凤交说这话时,远处的海风吹来,从海防林深处传过来“飕飕”的声音,稀疏而悠长,就像千军万马出征前的一阵躁动。而陶凤交的头发正好被风吹起,她那一甩头的动作,俨然就是一位统领这千军万马的女将。

    15年平均每天种树600多株

    自1992年在海边沙滩上种树算起,到现在已整整15年,共5400多天。陶凤交说她每年只有大年初一到初三的晚上是在家里过的,从初四开始又住到海边的简易房里,一住就是一年。

    现在陶凤交和姐妹们种起的海防林,已有18820亩,每亩180株,共有338万株。这样算起来,陶凤娇她们平均每天就要种树600多株。

    昌江全县沿海防护林有52596亩,而陶凤交带领几十个姐妹种下的18820亩防风林,占全县沿海防护林面积的36%。在昌江绵延的海岸线上,几乎都有过陶凤交奔波劳顿的身影和坚实的脚印。

    2006年6月,省人大《森林法》执法检查组环岛检查时,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至中欣喜地说:“到了昌江,我才看见了海南海防林的希望。”

    每天在60摄氏度的沙地里行走忙碌

    在大角到小角之间白沙岭那数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常常会看到陶凤交和姐妹们挑着120多斤的木麻黄幼苗,急匆匆来来去去。她们每人每天要挑9到10担,最多的时候一天行走50多公里。

    “我们每天4点起床,5点多开始劳动,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回家。”与陶凤交一起种树的钟松叶说。

    在海边的沙滩上种树,穿鞋走路不方便,她和一起种树的姐妹们几乎一律打赤脚。每个人的脚底都会磨出厚厚的老茧,开裂结痂后沙子会钻进去,脚掌会发炎。所以结痂之前,要把厚皮削掉。每年削一次,15年她们削了15次。

    “海南西部的夏天炎热无比,而昌化一带又是昌江最炎热的地区,”现已退休的昌江黎族自治县林业局营林股原股长王禄齐说道,“我们测量过,沙地上的最高温度可达60摄氏度,走在上面脚烫得不行,但是种树女人们的脚板都磨练出来了,她们不怕烫。”

    他说,这是一支非常了不起的造林“绿色娘子军”,执着,认真,能吃苦。
[分页]
    “我亲眼见到她们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就像被雨淋湿了一样,她们的肩膀被扁担磨出水泡,她们在野菠萝的树阴下坐着睡午觉,树阴太小躺不下,头搭在腿上还要晒到脚。我还见到她们挖坑里的水喝,因为出的汗多,她们几乎每天都要喝10多斤水,脸和身上都出现水肿。因为没有钱,她们吃的是地瓜稀饭和西瓜皮、萝卜干。”王禄齐回忆说,“那情景看着都让人觉得心疼啊!”

    为了种树,陶凤交带着2个年幼的孩子,搭起棚子住到海边的沙丘上。有一次,陶凤交年纪还小的二儿子自己在屋里烧火煮饭,不小心火烧着了棚子,把他自己的衣服都烧得精光。

    另一次,大人们在种树,陶凤交让十多岁的大儿子回家搬些吃和用的东西上来。他挑着担子走在沙地里,累了想休息。但是沙地烫得让他没地方坐,急得没办法,大哭起来,后来他埋怨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种树啊!

    故事中不光只是苦和累,也有开心时刻。她们会互相说些笑话,甚至编些故事借题发挥逗乐子。为了充饥,她们下海抓过海螺,还摘过仙人掌的果实吃。

    连外国专家都摇头的困难被她们克服了

    昌化港周边日照强,气温高,旱季有8个月,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两倍。没有防风林的时候,夏天刮西南干热风,沙尘天就开始了。有一次刮风,陶凤交站在沙地里想着怎样才能种好树,十几分钟后,头顶落了一层白花花的沙子。

    陶凤交作为种树的组长和带头人,最担心的不是苦和累,而是树苗种下去后活不了。有一次,她们辛苦忙了一天,因为风大和缺水,第二天小树苗全死了,陶凤交心疼得第一次掉了泪。

    “种了死,死了再种,这是常有的事,最多的时候,一片地上要种三次。”陶凤交说。

    刚开始她并不知道在昌化镇一带的流沙上种树,是让德国专家都连连摇头的难题,县林业部门连续四次试验,都没有成功。

    但个性执着的陶凤交,一开始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一定会成功!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从育苗,到移苗,再到种植,陶凤交在林业局科技人员指导下,在挫折中一次次挺住了,并最终获得回报。

    几经思考和试验,陶凤交摸索出先种野菠萝固定流沙再种木麻黄的办法,使成活率一下子提高许多。她还把育苗的营养袋进行多次改良,浸泡幼苗,并把挖坑深度增加到50厘米。虽然成本多了,劳动强度大了,但效果好了。

    困难不只来自种树本身。村里的牛羊喜欢啃吃幼苗,还有人要偷砍林木。虽然管理林木是别人的事,但陶凤交看见了就要管,因此得罪不少人。

    1995年,因被误解为种树占了别人的地,她被一名妇女拿猪大粪泼得一身臭,当场气得哭起来。

    当晚,陶凤交半夜哭醒了,放弃造林的念头也头一遭在梦里闪过。但是第二天,她迈出的步伐,比以前更坚定有力。

    15年不变的绿色情结

    最初为林业局种树时,陶凤交和姐妹们的报酬是每成活一株得8分钱,一天辛苦下来可得七八元。

    由于太辛苦,有一次4个新来的妇女只挑了一担树苗,就吓得放下扁担逃回家了,说再也不回来吃这个苦了。可陶凤交在种树这条路上一走就是15年,她的毅力和耐力,让知道她的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当年曾指挥陶凤交种树的王禄齐说,他开始也不理解陶凤交为什么这么坚定地种树,后来才渐渐明白,喜欢较真的陶凤交,做事太执着。她把种树不仅当成工作,更是当成一种事业,她与林业有缘份,这是造化。

    种树之前,陶凤交做渔货生意,收入多,也不出多大力。

    后来丈夫意外去世,她对渔货生意失去信心和好感。有一年,她看到由于没有防风林保护,在台风来临时昌化渔港渔船翻倒,30多人葬身大海,20多位妇女和她一样成为寡妇,30多个孩子和她儿子一样没有了父亲。

    “要是有海防林就好了……种树吧……我要种树。”她有了这样的念头,而且这念头形成后就越发膨胀和坚定,后来就化成她义无返顾的行动。

    在最初与陶凤交一起种树的妇女中,许多后来都退出了,而今年66岁的文英娥和42岁的钟松叶两人一直坚持到现在。

    “她是我们的好组长、好姐妹和好朋友,我们都很佩服她。”文英娥和钟松叶眼里,陶凤交不光比别人能吃苦,还不怕困难和失败,真是个大能人。

    二儿子郑伟杰从14岁起就跟着妈妈种树。他说,妈妈太不容易了,了不起。在妈妈的精神感染下,现在他和哥哥也在林业局工程队里种树。

    大儿子郑伟平说,从妈妈身上他们学会了正直做人、认真做事的好品质。“妈妈老是觉得对不住我们,说让我们跟她受苦。但我们不这么想,我们现在很好,而且干着很有意义的事。”郑伟平说。

    “我也很佩服婆婆,要是放在现在,我们可吃不了那样的苦。”大儿媳羊有合说。

    “1992年时,陶凤交还是一个30来岁的人,随着海滩上白沙的一点点减少,陶凤交头上的白发却在增多。”王禄齐心疼地说,陶凤交是个倔强和好胜的女人,认真,执着,有这样的劲头做什么事都会做好。

    “想想看,如果单纯为了生活和多赚钱,她没有必要选择来种树。”文英娥说,经过这么多年,她自己也一样迷上种树,现在把老伴丢在家里,她则跑到苗圃住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