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7日消息:91岁老红军欧阳美林一生经历了土地改革、林业“三定”以及本次林权体制改革,拿到林权证的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林改好,共产党好。”
江西省有林业面积1.59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3%,活力木储蓄量3.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以上。“山是一个绿色银行,是一个聚宝盆,山地资源是江西第一位的优势资源,也是农民增收潜力最大的领域。我们提出‘希望在山’,就是要千方百计把第一位的资源优势变成第一位的经济优势。”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曾多次说。
如何才能让林业资源大省转变成林业产业大省和林业经济强省?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行动在江西全省铺开:
2004年9月,江西率先确定崇义、铜鼓、遂川、德兴、浮梁、武宁、黎川等7个重点林业县作为试点县,探索林权体制改革实践新路。
2005年4月,江西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林权体制改革工作。
2006年5月,江西启动林权配套改革工作。
2007年4月,江西林权体制改革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
中央党校调研组在《江西林业体制改革调研报告》中作出这样评价:“江西林业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深化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次改革从深度上由承包制推进到全面的产权改革、由单纯的农村改革推进到政府只能转变和行政体制管理改革,因此它实际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
共建绿色银行:把山当田来耕
“林改后,我们拿到了林权证,山上的树就属于我们自个的,我们拥有了一个没有金融风险的绿色银行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开心哪!”5月26日,记者来到上犹县上寨村采访,村民黄礼茂脸上绽出了笑容。
江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其三分之二国土面积是山地林地,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山区、三分之二的县是重点林业县,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尽管江西林业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长久以来权属不清、利责不明、林农负担过重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加上先前的战乱、不合理的大规模采伐,使得江西很大一部分山地成为荒山,有的地方水土流失还很严重。”江西省林业厅林政处处长严成告诉记者。
如何提高林农对植树造林的热情,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江西林业工作者们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要让老百能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护林育林中来,关键是林业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要让林业成为江西百姓真正的摇钱树。
2004年,江西林业部门在7个试点县拉开林权改革序幕:将能够分到户的集体山林全部分到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规定分山到户率不得低于80%,对不能分到户的山林必须落实经营主体,并合理划分股权,将股权落实到户,所得经营收入70%以上按股分配。按照“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原则,实施林改的县全部取消木竹农业特产税,取消市县乡村出台的所有木竹收费项目;调整育林基金平均计费价格,调整集体林育林基金分成比例;规范增值税、所得税征收范围,从事木竹生产的单位和个人自产自销的木竹,依法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改革木竹采伐管理制度,采伐指标分配实行“前置审批、两榜公示、双线运行、确保到户”,采伐许可证由林农直接申请,符合条件的即申即批;取消所有限制林农自主经营的“土政策”,允许林农自主销售木竹。严格执行《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允许林权所有者以出租、转让、入股、联营、抵押等方式自主流转山林,国有和集体山林的转让必须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并在依法设立的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
“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作为具体内容的林改举措获得了巨大成功。根据林改分山原则“稳定自留山和责任山”,上犹县五指峰乡黄沙坑村高坪黄宗厚家分得山地230多亩,承包经营权50年不变。在全村山林图上,黄宗厚一下子指出了自己的3块山地,界址明确,勾图清晰。“林改让乡亲们吃了一粒定心丸!大伙儿护山护林的积极性更高了,都算计着怎么盘活这些‘绿色的银行’呢!”黄宗厚说。
林改前,江西不少山区林农没有采伐权,采伐经营大多数由村干部说了算。崇义县乐洞乡龙归村村民刘小军家拥有30亩毛竹林,以前砍一跟毛竹自己只能得到两三块钱,还是养牛划算。自己的竹林长的好坏都无所谓,甚至邻居家的牛将竹笋吃掉,他也不心疼。2006年,刘小军在经营的30亩竹林中,仅卖毛竹就赚了5000元钱,于是他把养的9头牛全部卖了,精心呵护起自己的竹林来。今年春季,为了防止竹笋被破坏,他就给所有竹笋都围上了篱笆,而且还给竹笋锄草施肥。他告诉记者,现在他要把毛竹当菜来种,把山当田来耕。
正是由于不少社会力量参与到消灭荒山和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来,江西的造林面积迅速增加。据江西省统计局林改专题调查统计显示,2004――2006年,全省有28.06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林,各种社会资本纷纷投入林业。去冬今春,全省共完成造林352.4万亩,再创近十多年来的新高,其中社会造林293.72万亩,占83.3%。在兴国县乡村流传着这样的山歌:“哎呀叻,如今兴国大变样,山山窝窝披绿装,溪水长流田增产,你可晓得我同志哥,山树长高了两三丈。”
共享林改成果林业成为农民的摇钱树
5月27日,记者来到有着“兴国的西藏”之称的兴国县枫边乡西林村采访,只见这里数千亩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绿海茫茫。“由于我们这里地处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原来桶大的木材因为运不出去,只能留在山上腐烂掉。”说起过去林木资源的浪费,村主任何泽仁心中依旧十分惋惜。2006年,西林村引进了一个客商投资280万开发这个村的毛竹资源,客商拿出60多万修通了进村公路,当地村民则投工投劳,年底,这条长6公里的简易公路终于修通了,原来一文不值的“废品木材”现在每方可以卖到500多元,木材成为这个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奉新县澡溪乡村民张耀青,几年前是当地有名的光棍汉。林改开始后,一天比一天好的惠农政策和一天比一天好的竹木行情让一直在困境中徘徊的张耀青干劲十足。最忙的时候,一天可挣到200多元,收入一下子比以前翻了6倍多。现在,一年的经济收入单卖毛竹一项就有1.8万元。如今的张耀青娶上了媳妇,还添置了彩电音响等家电,用上了手机。
对于林农从林改中得到的最大实惠,武宁县罗坪镇党委书记卢贻梁认为,是林农要交的税费减少了,直接收入增加了。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林改前,罗坪镇林农卖一方木材,要交竹木农业特产税32元,育林基金115元,乡村管理费、提留25元,交各种规费12元,而且只能卖给森工企业,林农赚取的销售价只有120元。林改后,该镇取消了所有竹木收费项目,取消了中间环节,林农卖一方木头净增300元。“税费的减免,直接刺激了林农护林育林的积极性,我们洞坪村有个村民卢世忠,从当地村民免费实施自来水工程,置换了100亩荒山经营权,全部用来开发早桔园,目前已成为我们这里有名的果业大户。”
据林业部门统计,近年来林业在江西农民增收中效益明显,林农收入大幅增加。木材平均销售价格上涨了50.42%,毛竹平均销价上涨了79.47%,铜鼓、宜丰、奉新等毛竹主要产区的尺竹平均售价由林改前的5――7元/根上涨到16元/根,翻了一番多。林木林地流转价格也大幅攀升,全省杉木林流转价格由林改前平均每亩500元上升到1000多元,高的达3000多元;荒山流转的年均价格由林改前的平均每亩17元提高到50多元。全省林改前的林木林地经济总价值为1367.48亿元,林改后升至2032.56亿元,增值48.6%。2006年全省农民林业收入达到490.7元,比2005年增加120.44元,增长32.5%。
江西省林业厅厅长、省林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礼祖说,在此次林改过程中,由于林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他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昔日不少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江西目前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可以说江西的林业,已经找到环保和发展的结合点,初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