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卉业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2007年08月31日 08:44中国绿色时报中国花卉协会会长 江泽慧
    中国园林网8月31日消息:推动花卉业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别无选择。

    城市绿化的高水准要求花卉产业保持同步。城市建设在提速,花卉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旺盛的需求必将刺激产业发展。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强健副局长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要2000万株(盆)高品质花卉,这真是不小的数字。奥运会、世博会、花博会……带旺了城市绿化对花卉的需求。不仅是城市消费,个人鲜花消费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向上增长。情人节一枝“蓝色妖姬”可以卖到一二百元,仍然供不应求。国外花卉大国也看好中国花卉高端消费市场,日本20多家花卉企业曾连续5年组团来考察中国市场,并不遗余力地推广本国花卉。

    发展花卉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花卉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在山东青州就有“一亩花十亩菜,一亩菜十亩粮”的说法,在当地,农民种花收入是种菜种粮的几十倍。像青州这样靠花卉业迅速崛起的新农村不在少数。相对于城市,农村有发展花卉业的强大优势,农村的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特别是像山东、河南、云南、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花卉大省,有着悠久的花卉种植历史,广大农村活跃着一大批花卉种植的行家里手,这也为花卉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发展花卉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接近城乡差距,既要拉近经济收入上的差距,也要拉近人居环境的差距。广大农民在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希望好好改善一下生活环境。钢筋水泥建筑高耸林立那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花团锦簇、绿树缠绕的村庄才是广大农民最需要的。美化新农村,美化村庄的大环境和居家小环境都离不开花卉,花卉在农村的消费量会越来越大。可以预见,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花卉消费的最大群体应该是农民。那时候,花卉商家就不用在城市市场上争得头破血流了,而会把主要的注意力转移到农村市场上。

    发展现代花卉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我国花卉业扩张很快,已连续几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了,但花卉质量、效益与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有些花农抱怨,种的都是蝴蝶兰和大花蕙兰,售价只有日本、韩国进口花的1/10。其实最根本还在于花卉质量上的差距。日本最大的花卉物流公司老板永田晶彦说:“花卉业发达与否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关键取决于花质量的好坏。好花才能卖出好价。”另外,现代花卉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生产设施的现代化,可我们的花农凭经验种花的居多,种花设施也很原始。设施落后已成为现代花卉业发展的重要阻碍。转变广大花农的生产观念与生产方式势在必行。

    背景提示:“我国花卉业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就是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小而散”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总之,就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