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时西湖景区南线涌金池
中国园林网10月7日消息: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样),到空调、洗衣机、电冰箱(新三样),再到现在的汽车、住房、个人公司(新新三样),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发生巨变的30年中,一向勇于创新的浙江人,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私立高中、中国首个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等等,我们撷取其中十个代表性事件,来回顾和纪念浙江30年来取得的成就。
第一篇我们讲述的是全国惟一不设门票的5A级风景区——西湖,在今年国庆黄金周杭州吸引游客达到创纪录的970万人次,环湖各公园不收门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002年8月14日下午,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坐在轮椅上,从杭州香格里拉饭店出来,穿过马路,在杭州饭店码头登上“金凤”号画舫,开始他期待已久的西湖之旅。当听说西湖景区正在整合时,他关切地问:环湖一圈能走通吗?游一圈要多少时间?
之后的一年,杭州拆除环湖围墙,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使西湖景区成为中国惟一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对于把景区门票作为一大财政来源的中国城市来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免费供市民使用,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这种极富创新意味的做法,在其后很长时间里对国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线铺垫
2002年,黄金周培育了长假出游观念,全国各大景区开始酝酿涨价,此时的杭州却开始了一场反其道而行之的尝试,这一走就是7年。
就在霍金关切能否环游西湖的前5个月的一天,一批劳动者来到西湖南线景区工地之一的柳浪闻莺公园内挥锄铲土,为南线新湖滨移土筑渠。其中,有现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颖。
要实现免费开放西湖,必须拆除围墙。西湖南线景区整治就从拆迁开始。当时,被拆迁的经营户开始猜测,拆除后政府是否再次围起来收门票?刘颖回忆,市政府免费开放的决定给这些经营户吃了颗定心丸。这定心丸就是2002年4月1日杭州市第十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传出的消息:《政府工作报告》将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列为2002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首,“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少儿公园和长桥公园整合为开放的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并建成环湖南线游步道。”
2002年国庆前几天,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少儿公园和长桥公园的围墙绿篱从视野中消失了,曾经各自孤立的小公园变为南北3公里长的环湖大公园,24小时免费开放。这次尝试,带来每天平均15万的人流,为西湖免门票做了有力的注解。一年后,杭州又免费开放了杭州花圃和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等两个名列“西湖十景”的公园,真正实现沿湖免门票。
数字博弈
2003年国庆节前,西湖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竣工开放,“一湖二塔三堤三岛”的西湖全景世纪之梦终圆。
在西湖圆梦之时,杭州市政府又宣布了一项颇具亲民色彩的政策:10月1日起,西湖环湖以内的所有公园,包括湖滨新景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杭州花圃,加上2002年已开放的南线景区,全部免费开放。
打通环湖通道、免费开放环湖公园,杭州再次名震全国。这在全国景区门票制度改革中独树一帜,也体现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重要的一个原则:以人为本,还湖于民。
免费开放,不是没有成本。有人算了一笔账,西湖环湖公园原来一年的门票收入大约是2600万元,免票后,公园的管理成本和园林养护成本,每年所需开支3000多万元,算下来有6000万元的损失,而换来的则是更大的商机和效益。
2003年10月8日,又一个黄金周过去后,全景之梦重圆的新西湖着实火爆了一回。7天间,西湖上500条大小船只全部上阵,等候的游客络绎不绝。船工老许告诉刘颖,每小时80元的价格没有变,生意比以前好了近两倍。沿湖商铺成为黄金商铺,南线景区整治后首批推出的商业网点,每平方米10年经营权最高拍卖到8.8万元。
有个著名的“241”算法,即让游客在杭州多待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增加100亿元。
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4年,杭州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3年增加了240万人次。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人数突破120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2年增加了约17.8万人次,相当于每晚有近3400人次的外地游客在“天堂”过夜。这个数据,使杭州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六,领先于苏州、桂林等知名旅游城市。2006年比2001年,游客总数增长近5倍,旅游收入增长100%以上。
免费开放的景点数量还在不断扩大。到2007年,免费的公园景点(博物馆、纪念馆)共56处,占总数的七成以上。太子湾公园也将在明年整治后免费开放。
杭州模式
2003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西湖向西‘长大’》,“‘西湖西进’的目的并不仅是扩大水面,而是希望对整个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对杭州城市的规划发展,都带来积极影响……”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一番话打动人心:“西湖及周边地区,包括岸线、绿色、设施、历史文化遗存等都是一种宝贵的、稀缺的资源,都是公共资源,而不是单位资源,更不是私人资源。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就是要把这些公共资源还给老百姓,让西湖风姿全都展现出来。”
这个“杭州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在全国各地景区门票价格大涨的潮流中,逐渐开始被国内其他景区、博物馆陆续采纳,公共服务的“免费时代”悄然启幕。
综观七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杭州模式”带来的杭州城市改革发展的脉络已十分清晰。杭州市旅委副主任王信章说,免费开放,还湖于民,营造了杭州的城市环境,把旅游城市变成城市旅游,即把西湖的风光变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城市环境作为城市发展、城市经营的基础,这是生活品质之城的基础,吸引更多的人来杭州旅游、投资、学习,进而提出“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学习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
这几年,西湖变得更漂亮了,城市环境更美好了,外界给予杭州的殊荣也接踵而至。2005年8月26日,美国《福布斯》中文版公布了2005年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杭州再登榜首;《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评述杭州——和谐之城,杭州当数典范;杭州连续三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超过了上海。
专家观点: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周旭霞副教授
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票价居高不下、涨价冲动难以遏制的背景下,杭州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舍弃门票的“小利”,换来杭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利”。从这里,折射出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理念和管理风格。
首先,杭州在发展中注重社会公平和市民福祉。旅游景区是公共资源,门票价格节节攀升,令许多低收入游览者望而却步,一些风景名胜渐成“贵族景区”,无疑是一种社会不公现象。杭州实践“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城市管理思路,实现了景区公益性与经济性的统一。从西湖免费开放游览到开发社会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系列“民心工程”,增加了杭州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效益,这样的城市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城市也没有理由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