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苏州:触摸古城的千年时光

2008年11月24日 09:4321CN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中国园林网11月24日消息:姑苏城,在每一个回眸间,在每一段白墙灰瓦间都能看见曾经的小桥流水。在这样一座古意盎然的城市中游走,会觉得自己是在水墨画中游览。

    清晨,大雨如注,坐在上海开往苏州的快客上,望着窗外越来越模糊的景色,一边祈求雨小一些,一边想苏州是不是像“四爷”一行乘坐小鱼儿的船微服下江南时的苏州,还有没有许仙与白娘子行医时苏州给人的感觉。。。

    随着车的颠簸,我进入梦乡,醒来时,车已进入苏州地界,伸个懒腰,准备走进烟雨苏州城。

    冷冷的秋雨,打在脸上,顿时清醒;走出车站,完全找不着北,打车吧。。。提前跟站内咨询人员打听好了打车到盘门11元左右,心里有了底,打了辆车直奔盘门三景,三拐两拐,到了,11元整。没有被黑,情绪大好,感觉一天都会走好运的。

    由于是清晨,又有雨,盘门内游人很少,数得过来,终于体会到“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了,若想感受苏州园林的真正魅力,必须一个条件—人少。

    所谓“盘门三景”是指雄踞苏州西南的“盘门”水陆城门、横跨运河的“吴门桥”、临流照影的“瑞光寺塔”。

    水陆城门气势雄伟,陆城门分内外两重,内外两道城垣构成迷长约20米的方形瓮城。内城门北面左侧有和条坡度约为20度的城墙跑马道,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铺成的宽阔平台。在此能看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面区和结构的全貌。

    为适应古代防御战而设置的锯齿形雉碟、女墙、射孔、闸口、关石、开井(防火用的设置)及眺望台俱在。内外两道水城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船并列而过。每重门都在巨型闸门以控制水流。不难想象,当年盘门双重水陆城门照临大运河,车马出入城关彩幡飘扬,船只进出水门扳舵击桨的繁盛景象。

    “吴门桥”傍近“盘门”,始建于北宋。今桥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因此处水陆要冲,有吴中门户之意,而为桥名。桥横亘于波滚滚的大运河上,桥洞高大,木船可扬帆而过,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大型单拱石桥。石拱桥,乌篷船,月亮门。。。

    盘门景区内的苏州评弹,阴柔之美与雄壮盘门相得益彰。登“瑞光寺塔”,临空远眺,风景如画。

    也许是盘门一下把我的眼光抬高了。。。再来到“拙者之为政”的拙政园,兴致反而没那么高了,虽说是围绕着香洲有建筑风格不同的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听阁、浮翠阁等精美建筑。有的小巧精致,有的大气壮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古典婉约,每一处,都能春赏绿柳,夏看荷花,秋观明月,冬品残雪。。。。

    但是上百名熙熙攘攘的游客,各色的团队旗帜,帽子,让拙政园的幽静不复存在,赏园也就变成了走园......

    为了不毁掉我心目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我径直到了虎丘,虎丘,剑池斜塔,苏东坡语:“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人生在世,憾事本来就多。既到苏州,那就听其言,遵其行,减少人生一憾。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古雅风格的街门,古旧的建筑物,在苏州城2500年的历史中,从来也没有城墙被迁移的事情。古城的格局和城内主要运河的布局,大体上都和以前一样。小桥、河、民房等的朴素的水乡风情。安安静静流动的苏州城内的小运河,古式的半圆形拱桥,墙上涂灰浆的灰色房屋,它们都代表着苏州,而且在那里有市民生活的气息。那些东西浑然一体形成苏州小街巷的美,胜过苏州其它建筑物的美。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就是人的生活和自然织成的,就是「日常」的苏州小街巷的美。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遗憾的是,只可惜苏州之行过于匆匆,很少有机会看这些「苏州小街巷」。我只是在车上瞬间看见的苏州小街巷,还留有古旧的面貌。

    离开苏州城,只有一句话:苏州还是那个苏州,还是那个“四爷”打架泡妞的苏州,还是那个许仙夫妇行医的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