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菊花缘:“菊花之乡”始自清代(组图)

2008年01月14日 12:42每日新报任悦 李海燕 赵建伟
    简要内容:老“天津卫”喜欢侍弄菊花,从秋天养到冬天,到了寒冬腊月,菊花依然在主人的室内绽放光彩。爱热闹的天津人就请亲朋好友来家里,讨论着摆弄菊花的技巧,有时候也会为此“抬杠”,各有各的经验,各有各的理由,不过,不论怎么“争竞”最后大家都会围坐在火锅旁,闻着菊花香,喝着菊花酒,吃着羊肉涮菊花,谈天说地,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气,津腔津韵在室内回荡。


    “菊花之乡”始自清代 

    中国园林网1月14日消息:老“天津卫”喜欢侍弄菊花,从秋天养到冬天,到了寒冬腊月,菊花依然在主人的室内绽放光彩。爱热闹的天津人就请亲朋好友来家里,讨论着摆弄菊花的技巧,有时候也会为此“抬杠”,各有各的经验,各有各的理由,不过,不论怎么“争竞”最后大家都会围坐在火锅旁,闻着菊花香,喝着菊花酒,吃着羊肉涮菊花,谈天说地,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气,津腔津韵在室内回荡。

    这个乐子,其实天津人已经享受了数百年,天津一直号称“菊花之乡”,养菊、赏菊的民风在清代就开始盛行,天津菊乡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近来成为一项系统研究。

    爱菊人给菊花著书立说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天津市园林局副局长郭喜东是一个“菊花研究专家”,我们请他讲天津菊花故事的时候,他给我们说了这样一首很久远的歌谣。他说,歌谣是流传在天津民间的,是近期在整理有关天津的菊花资料时发现的。花间一壶酒,小酌以娱情,休闲之至,通过很多新发现的资料,感觉到:从清代开始,天津一直有这样的民风民俗,菊花与天津人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郭喜东也是一个爱菊花的人,他一直很想深入地研究一下天津的菊花,编写成一套完整的资料。在2007年天津办第46届菊展的时候,他和同事们通过整理图书馆、档案馆还有园林部门多年尘封的历史资料,又发现了不少新东西。郭先生说:“这批珍贵史料对于研究天津市乃至全国菊花的发展史,研究与菊花沿革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都有重要的价值。现在,正在把它们详细地归纳起来,从而更有力地说明,天津一直以来就是名副其实的菊花之乡。”

    珍品“黄金印”期待再现

    据郭喜东介绍:从这批史料显示,自清代开始,天津城郊南运河两岸就是著名的花乡。杨庄、曹庄则是有相当规模的菊花之村。被誉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之一并在天津园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水西庄,就坐落在南运河畔,为天津长芦盐商查日乾与其子辈查为仁、查为义等经营。乾隆皇帝曾先后四次下榻于此,并赐名“芥园”。园艺水平很高的水西庄,那时就移来了原产墨西哥并由日本转口进入我国的洋菊数十本。名品有“鹅铺”、“鹤鳖”等,皆花大于盘,较之天津本地产的菊花更加色彩浓艳。查为仁曾有诗曰:“有客番舶来,赠我数本菊。云从酿整来,奇商种所独。”

    水西庄中除移栽洋菊外,本地菊花种植更盛,品种繁多,多次举行赏菊盛会,留下众多诗篇。其中有一奇罕品种名“黄金印”,黄色而形状呈方形,仿佛一颗金印,这是水西庄中特殊培育而成的名品菊花,此花一旦移至外面,第二年即松且圆,不成黄金印形。与“黄金印”同样有名的另一名品为“芙蓉城”,亦为方形粉红色菊花,是水西庄独有的。这些花为什么离开了水西庄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这其中的奥秘可能就是水土和养植技术的问题了。可惜的是,这些名品花卉已随着水西庄的没落而失传。

    当我们很有兴致地询问,这些名贵珍品还能不能“复活”时,郭先生说:“这可能很难,我们也很想这样做,可是,这些花的母本已经没有了,现在就是通过资料和一些图案记载来试着种植,可能只是形似,也不是真正的原始模样,我们也希望能培养出新的奇花黄金印,让爱菊的天津人来观赏。”

    传世名画讲述历史

    名花虽然已经不在,但是,一幅名画的发现却表明了天津人赏菊、种菊的历史传统。此次整理史料,找到了极为珍贵的《慕园老人携孙采菊图》的下落。这是一幅长卷,为数位名画家合作而成,慕园老人是查日乾。此图高0.5米、长1.5米,由著名画家蒋缕画人物及松树,朱岷画菊花等。画上有查日乾后人查善和、查淳、查诚等人题咏,是天津早期菊花盛况的形象史料。特别是人们赏菊的风俗,不仅大户人家要在一定的时候开办“私家菊展”,民间的赏菊盛会也一直传承下来。

    天津最早的大众赏菊场所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宜亭。据《天津县志》记载,宜亭位于老城西门外、演武场右月坛,为朱士杰所建。那时,夏天人们在宜亭消暑纳凉,这块地遂被商贩们作为经商的好场所。秋季天气转凉后游人少了,商贩们便在宜亭布置菊花,既招揽人观菊,又兜售商品,颇受欢迎,渐渐成为每年一度的庙会。每到重阳时分,宜亭便成了人们赏菊的好去处。赏菊成了文人墨客们以菊会友的最佳方式。

    位于现红桥区内的永丰屯是一个很大的菊花集散地,每年秋季都会聚集很多花农在此售菊花。而当时的公园、学校、医院以及一些大厂商、社会名流也在公共场所或自家举办菊展,借此扩大联谊宣传。譬如寿丰面粉厂每年都在劝业场一带的中原公司举办菊展;民国时候天津有一家非常有名的菊圃“玉芳园”,每年也举办菊展;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南开中学,也曾是天津主要赏菊场所之一。

    1930年11月15日的《益世报》发表“南开菊展洋洋大观”一文称:本市南开中学之菊花展览会,自开幕以来,每日门前车水马龙,士女如云,络绎不绝。据该校统计,平均每日参观人数,确超千人以上,当此金风之际,有如此洋洋大观之菊展,点缀秋光,津门生色。

    建国后,天津市政府每年都由园林局举办菊花展,到2007年已举办了46届。而民间的菊花交流形式就更多了。

    “菊花之乡”全国闻名

    据郭先生介绍: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关于菊花的记载。《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华即黄花)的记载。自晋代起,人们将菊花作为观赏对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赏菊诗句,表明菊花已开始在田园栽种。

    菊花是怎样成为天津人喜爱的花卉的呢?郭喜东向我们介绍说:这与天津的经济发展有关,清初天津人种菊、赏菊已经开始在天津盛行,特别是自清康熙十六年(1677)长芦盐运使司衙门由沧州移至天津(在鼓楼东)后,天津成为长芦盐的主要集散地,致使盐商在天津的经济地位迅速崛起,不少盐商纷纷在天津大建庭园,植树栽菊,金秋菊放时,结集文人巨贾酌酒赏花,对菊吟咏。如较有名气的有张霖的“思源庄”(在锦衣卫桥北,即今中山公园附近)及查氏的“水西庄”等。

    现在,菊花品种遍布全国各城镇与农村,尤以天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东、开封等地为盛,这些地方也一直都是公认“菊花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