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几个关键词来看中国特色花卉产业的发展之路

2008年12月30日 12:30中国绿色时何小唐 寇亚琴

中国园林网12月30日消息: 中国的花卉产业几乎是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虽然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只有20多年历史,但20多年来,花卉产业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推出一些专业词汇。这些词汇代表着发展的重要节点,反映出中国特色花卉之路的重要脉络。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让我们透过这些关键词,窥斑见豹去看一看我国花卉产业是如何写就的历史辉煌。

关键词1 年宵花

“年宵花”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回首中国盆花产业发展之路,最重要的一个创造就是“年宵花”。它不仅指销售旺季春节所销的花卉,更重要的在于为花卉销售开辟了重要渠道。如今不少发展起来的花卉企业正是利用年宵花赚到了第一桶金,而后才有了后续的发展动力。

多年来,年宵花内涵和外延的变迁巨大:从几种传统手段生产花卉到依靠现代化技术生产高档花卉;从只有少数品种到种类越来越丰富;从只有华南等地少数城市有年宵花到全国各地大范围普及;从以进口为主到国产花卉“当家作主”;从单盆销售到艺术组合创作后出售……年宵花成为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996年之前,只有广东市场上才能见到年宵花。而1997年以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一批专业从事花卉进口和销售的经营者,他们从荷兰等国进口凤梨红掌杜鹃等盆花,并集中在元旦、春节销售,这就是一直延续至今的年宵花。北京赛阳园艺公司负责人王晓辉,是第一批专业经营进口年宵花的人士之一。他说,1997年前后刚刚出现的年宵花市场有两大特点:价格奇高,暴利“横行”;市场容量迅速扩增。年宵花市场发展的中前期很稳定,进口商在年初就把计划报给荷兰方面,订好舱位,计划性很强;其后的几年内,进口花数量迅猛扩张,利润仍然相当可观。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年宵花所带来的花卉市场繁荣和高利润,一大批有着进出口贸易经验、了解国际市场并有资金实力的专业人士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成为此后促进花卉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国内年宵花种类已十分丰富,新品种上市速度几乎与国际市场同步。对于消费者来说,花卉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它的消费欲望。年宵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价格和新品种的竞争,而更注重产品质量的竞争。为顺应这种市场变化,不少成品花生产企业在产品做精做细上下功夫,从追求“人无我有”,谋求品种的独特性,转向“人有我精”,依靠产品品质赢得市场。一些专业化生产企业快速成长,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其产品在年宵花市场具备极强的竞争力。我国年宵花产品的整体品质有了突破性提高。年宵花的出现不仅为众多花卉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更促进了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年宵花也是引导花卉消费的领跑者。起初的年宵花以集团消费、礼品消费为主,但时至今日,年宵花不仅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带动了他们的日常花卉消费。不少年宵花已实现了周年生产,如一品红蝴蝶兰、红掌、凤梨等。

此外,花卉销售方式的变革也是最先出现在年宵花市场上。年宵花市场上最早出现了组合销售,使花卉更具观赏效果。组合盆栽不仅提升了花卉产品的观赏性,同时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成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有效手段。经过市场培育和摸索,组合盆栽的技巧及素材应用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一盆多株的简单形式不再被消费者看好,而多种植物搭配的艺术组合造型成为主流。同时,年宵花还带动了相关产品的发展。人们对花卉产品的整体要求提高,对花卉配套产品的装饰性和个性也越发讲究。传统的泥瓦盆、塑料盆在市场上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五花八门造型各异的专业盆具。装饰手段的日益提高,无疑提升了花卉产品的品位,促进了市场消费。

关键词2 国产化

花卉生产的国产化进程其实就是中国花卉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十五六年前,随着花卉营销市场的日渐兴起以及年宵花市场形成,促进了花卉生产从传统、低水平重复向现代、高科技手段应用方向发展,从国外引进优良的种苗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为花卉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并使国产化的产品走出国门。中国花卉产品正日渐在国际市场上引起重视并拓展了市场空间。

1997年,昆明满天星花卉公司与香港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外商联合成立股份公司,从国外购买香石竹专利种苗进行繁殖,再卖给农民种植。然后,从种植者手中将高质量的花回购,利用出口优势发往香港及东南亚市场。2000年,昆明杨月季公司严格执行国际规则,支付月季品种专利费,真正跻身“国际月季俱乐部”,主动接轨国际市场从而获得国际最流行的月季品种,并从育种企业获得免费的增值服务和技术支持。如今,带有“YYY”注册商标的“杨月季”已出口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并与之接轨,遵循规则是不二法门。像杨月季公司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有良好信誉度的企业,在中国从无到有,正越来越多地涌现。

1998年春节,广东市场进口比利时杜鹃120多万盆;1999年春节,江苏宜兴华盛杜鹃花生产场生产比利时杜鹃花80万盆,仅广东市场就销售了47万盆。那一年,广东市场比利时杜鹃的进口量减少到50万盆;2000年之后,比利时杜鹃的进口量逐年减少。与之对应的是国产比利时杜鹃销量在逐年增加。

1997年以后的8年间,进口盆花从在市场占据主导到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国产盆花日渐繁荣和丰富起来。北京五洲翔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邵远祥介绍,自2003年以后,国内生产者开始大量引进进口花卉种苗,进口花卉国产化进程加快。2005年,年宵花中国产的比例已占据多数。到2008年,除了大花蕙兰有少量进口以外,其他年宵花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当花卉产品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起初,国际著名的花卉种苗商通过代理将产品销售到中国来,而今,他们已不仅销售种苗,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让他们怦然心动,纷纷来中国建立种苗基地或示范基地,中国将成为国际花卉种苗的供应中心。

一位曾从事花卉进出口业务的经销商告诉记者,中国花卉生产的国产化速度之快让人吃惊,不仅那些市场主流花卉实现了国产化,还有很多非主流花卉也实现了国产化,使市场的花卉种类极大丰富,很多品种的国产化产品实现了与国际市场同步出现。

关键词3 合作社

随着花卉产业国产化进程的加快,单个农户分散种植已经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花农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统一设施、统一技术、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率先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斗南村成立的花农生产合作组织,首次提出了合作社“五统一原则”,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基础模式,也是广大花农渴望合作社再度繁荣的内因所在。合作社的出现,与我国花卉产业长期以来处于小户经营、分散种植、缺乏整体优势不无关系。在我国鲜切花生产大省云南,70%的鲜切花生产集中在农户手中,这种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组成的生产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当前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回想起过去20多年来的种花经历,云南省晋宁县中和乡花农袁琼芝感慨万分:“过去种花就像是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菜,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怎么种就怎么种,种好了能卖个好价钱,种坏了只能自认倒霉。我们既要摸索种花技术,还要选品种、跑市场,就算种出了好花,可还要担心卖不出去。如今,我们自发组织当地30多户非洲菊种植户成立了非洲菊联合体,种植面积达到了100亩。从产前、产中到产后,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花农的种花水平普遍提高,部分产品还出口到国外,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啊!”

“合作生产、联合经营”的生产模式,使越来越多靠单打独斗的花农自发地走向联合。2004年2月,云南省花产联在昆明和玉溪对花农合作组织所做的调查显示,当时昆明、玉溪两地花农合作组织大约20个。随后全国各地由农户自发形成的花农合作组织层出不穷,成为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大体分为:紧密型联合体、以种植大户为龙头的产销联合体、松散型联合体、技术型联合体以及股份制联合体五种形式。仅云南省就先后出现了玫瑰联合体、百合联合体、非洲菊联合体、黄莺产销合作社等120多家花农合作社,种植规模占云南省鲜切花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

目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花卉合作社已有几百家,它的出现绝非一种偶然现象,而是花卉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这种由农户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还存在诸多不足,但他们在花卉生产和流通中所发挥的作用值得肯定。

关键词4 花卉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