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学家吴征镒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8年01月09日 09:11都市时报

胡锦涛向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征镒颁奖 新华社

    植物学家吴征镒登上科学最高峰 

    中国园林网1月9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鲜花吐艳,灯火辉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9409工程”项目代表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位科学家分别获得500万元奖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主持大会。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闵恩泽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会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代表。

    会上,颁布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3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5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235项;授予4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云南6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记者茹伟昨日获悉,云南省共有6个项目同时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由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为主完成的“锌精矿加压浸出、长周期电解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由昆明医药集团为主完成的“复方蒿甲醚研发、国际化和产业化”项目,由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参与完成的“防治农作物土传病害系列药剂的研究与应用”、由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的“花卉新品种选育及商品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参与完成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建模与分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参与完成的“峡谷地区200m级高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研究及其洪家渡坝工程应用”等6个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其中,“复方蒿甲醚研发、国际化和产业化”项目历经20余年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将中国原创发明的两个新药蒿甲醚、本笏醇合理组方,研制出复方蒿甲醚片,以其复方组方新颖、科学、安全,成为全球第一个以青蒿素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抗疟药,已获得49个国家和地区发明专利,在79个国家获得药品注册,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具有国际专利覆盖数目最多的药物。

    科学家就该得到最高礼遇

    从2000年至今,已经有12位科学大家走上最高殿堂。

    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强无不得益于科技强。科技已经成为世界新的战场,重视科技,发展科技,已经成为新时期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基于这一治国思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举措,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走近科学家身边,倾听科学家的心声。“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爱惜人才、鼓励创新”,正在华夏大地响起;让科学家享受最高礼遇,正成为时代最强音。

    让科学家享受最高礼遇,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7年来12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这其中,我们能记住几个人?去年3月31日夜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星光熠熠,杨振宁、陶一之、章子怡、刘翔等11位杰出华人,在这里接受“2006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与娱乐明星相比,科学家们明显“少人关心少人问”,以至于连外媒都看不下去。英国广播公司去年4月4日以“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为题,质疑对科学家们的无视。与对娱乐明星相比,对科学家们,我们关注得太少。无疑,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让科学家享受最高礼遇,放眼世界,莫不如此。

    让我们记住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以及许许多多没有获奖依然在默默奉献创新的科学家。是他们,给了我们民族复兴、科技强国的希望和信心。[分页] 


资料图片

    自家后花园启蒙一代大师 

    吴征镒,这位一生与草木打交道的科学家,凭借他对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在92岁高龄之际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结缘草木

    见到吴征镒是在他位于昆明的家中。身体的原因让这位92岁的老人几乎已经足不出户。

    吴征镒家所在的这个居民小区草木扶疏,很多人家的阳台上都种了漂亮的花草。可这位一生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却什么植物也没有种。

    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心里。

    极命草木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

    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启蒙老师

    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是家里的后花园。那时才五六岁的他最爱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长大些开始读书了,吴征镒最爱读的书是家里收藏的一本清代人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他对着这本书的图谱,去花园里认识那些以前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乐在其中。

    人们哪会想到,就是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植物“活词典”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告诉记者,由于对植物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广博知识,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两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牛棚”中不忘工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在“牛棚”中完成了《新华本草纲要》的初稿,对当时中草药名物混乱的情况进行了大量校订,为我国中草药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摔跤冠军”

    与很多科学研究一样,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就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分页] 
    92岁国宝级泰斗每天仍工作3小时

    一套六七十平米的房间,一间密密麻麻摆着几大个装满各种学术书籍的书柜、一间办公室、一间能坐五六个人的小会客室,还有唯一一间铺着简易木地板,无论桌上、地上都堆着各种手稿或标注得红成一片的学术材料,在这间冬天里让人感觉寒冷的办公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