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资金建主题公园 长三角能“吃”得下吗?

2008年03月06日 15:44国际金融报
    中国园林网3月6日消息:长三角近来有两个重大工程项目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是浙江横店预计花费200亿元在横店打造所谓新圆明园,另一个则是盛传即将落户上海浦东、投资可能高达400亿元的迪士尼。前者引发舆论热烈探讨、多方质疑,后者则直接引起证券市场"迪士尼概念"再火一把

    长三角主题公园

    冰火两重天

    自1989年深圳出现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以来,主题公园热迅速在长三角蔓延。长三角的所有城市几乎都有一个乃至多个主题公园,甚至连县级市也不能免俗。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全中国的主题公园总数已经逼近3000大关,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全国目前地级以上城市数量。

    上述情况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大量的主题公园不能实现盈利,只能勉强支撑,有些甚至在短短二三年内就面临倒闭。这样的经验教训在长三角并不少。根据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自1998年至2007年,长三角地区先后有投资10亿元的江苏福禄贝尔、投资4亿元的上海环球乐园、投资3亿元的上海美国梦幻乐园、投资2.6亿元的杭州未来世界等多个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倒闭。这些主题公园的先后倒闭似乎都说明,长三角主题公园市场已经基本饱和。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根据北京零点市场调查分析公司《新型娱乐设施市场潜力调查报告》,国内主题公园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真正盈利的只有10%左右。

    尽管大量主题公园难以维系,仍然有赢家存在。华侨城集团新开放的北京欢乐谷的热闹场面、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的门庭若市,都在讲述另一个版本的主题公园故事。

    主题公园何以形成"冰火两重天"的经营状况?后来者们在长三角砸下的巨额投资究竟能否得到相应回报?这些都值得探讨。

    600亿蜂拥长三角

    市场仍有空间?

    根据记者从华侨城集团了解的情况,该公司从去年开始投资40亿元打造上海欢乐谷,计划2010年世博会前投入运营。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加法,除了华侨城的40亿元,如果上海迪士尼和横店圆明园全部上马,整个长三角立刻将会囤积600亿元左右的主题公园建设资金。

    这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实际上,2006年以前,内地2500多家主题公园的总投资大约是1500多亿元,而未来5年,仅仅一个长三角就可能要消化此前全国总投资的近一半。长三角能否为这600亿元埋单?实在让人忧心。

    然而,高投资并非完全对应盲目投资,与上世纪90年代一窝蜂上马的小投资主题公园不同,长三角新一轮的主题公园建设似乎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同的信息。

    申银万国分析师指出,影响主题公园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城市旅游感知形象、空间集聚与竞争、政府决策行为和支持举措、经营者决策行为和经营能力。在这6个方面,长三角确实走在全国前列。随着近年来长三角的发展,长三角交通状况逐步接轨国际,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快速增长,旅游消费一直排在全国前列,政府对旅游行业的支持更不必细述。

    华侨城集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深入和新的"小黄金"假期,让长三角区域内的1亿游客活了起来,这个市场是巨大的。集团并不担心上海欢乐谷会遭遇客流问题。

    另外,根据美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预测,未来25年至30年,中国可以容纳10个或更多的类似迪士尼规模的主题公园。未来5年,中国主题公园市场将超过每年100亿元水平。尽管这些数据都证明了市场空间存在,但是,面对主题公园盈利高峰期较短的尴尬,600亿元投资能否回收仍然是个巨大的难题。

    拒绝复制品

    打造产业链

    主题公园"亏多盈少"并非完全由于市场饱和所致。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饱和是由主题雷同、缺乏创新造成的相对饱和。至今人们还对遍布全国的"西游记城"心有余悸。

    申银万国分析师指出,个性和创意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所在。世界上获得成功的主题公园无不个性鲜明、创意新颖。迪士尼个性强烈,是高科技的体现,环球影城则代表着好莱坞影视娱乐文化。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蔓延的城市机械游乐园热、西游记宫热、微缩模拟景观热最终带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复制品。这也导致整个行业形成负面印象。

    近二三年,随着不少以模仿起家的主题公园的倒台,中国的主题公园在经历了一轮优胜劣汰后,开始逐渐走上差异化竞争道路。华侨城集团就介绍,香港迪士尼建成后,为了保证和迪士尼的差异,深圳欢乐谷每年几乎都要投入2亿元进行差异化改造。重点突出本土化特色。如果上海也建迪士尼,这个经验也将被移植到上海。

    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理念落后也曾经是一度导致国内主题公园举步维艰的原因。不少主题公园希望仅仅依靠门票收入来维持,最终却不得不早早关门。

    实际上,世界上著名的主题公园的主要收入并非来自门票。以迪士尼为例,门票收入大约只占收入的30%,其余70%都来自餐饮、酒店、纪念品等其他收入。这个概念目前也被国内的一些主题公园吸收。

    华侨城就打出了主题公园产业的旗号,围绕主题公园涉足地产、餐饮等多个方面,而不是仅仅经营主题公园。而横店的成功也与其主题公园捆绑影视产业分不开。

    要迪士尼,还是要迪士尼概念

    迪士尼向来打着造梦的旗号,迪士尼主题公园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取得不俗成绩,恐怕与它始终保持着梦幻色彩脱不了干系。然而,在资本市场上,它也是一个极佳的梦幻概念。

    日前随着迪士尼落户上海的消息再成热点,一些被传将受益该项目的个股走出了一波抢眼的上升行情。尽管上海市政府没有官方说法肯定迪士尼落户已经敲定,尽管究竟选址哪个区也还存在多种说法,尽管涉及传闻的两家上市公司分别在2月27日发表公告,明确表示目前没有重大项目,迪士尼概念还是没能冷却下来。

    迪士尼概念的威力绝不仅在上海上演,早在1999年初就已经上演过一回。当年迪士尼将落户香港的消息一经传出,港股立刻出现了一波大幅上涨,持续3个月至4个月后才开始回调。

    同年10月31日,迪士尼公司与香港特区政府达成协议,签约后两个月内香港旅游类、商业类股票大涨,香港中旅涨幅达121%。

    随着香港迪士尼乐园于2003年3月开始动工修建,香港的迪士尼概念股进入了长达两年的"黄金时代",商业、珠宝、百货、旅游、酒店、基建、地产等行业成为热点。然而,最后的结果如何了?

    香港迪士尼投入运营两年,没有预期中的"人潮涌动",两年游客数量没能达标,甚至拖累了美国总公司的业绩表。迪士尼对香港房地产业、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弱。当香港政府为了是否扩建迪士尼而困扰时,除当初昙花一现的股市飙升,愈发显得没有多大意义。

    当浦东川沙的股价从2007年的6元左右涨至如今的20元左右,记者不禁要问,上海迪士尼除了概念外,实际上能为相关企业带来多大的实质意义,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因此有所突破,企业股票的飘红究竟有多少炒作成分。迪士尼的梦固然很美,但是总也有醒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