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处于地质断裂带,也曾发生过强烈地震,部分北京市民有了这样的担忧:如果北京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能有序安全地避难吗?记者由此独家专访了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宋伟副处长和张敬军科长,了解北京修建的应急避难所在危难来临时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灾难发生时第一时间由社区志愿者带大家去疏散
记者:北京修建应急避难所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宋伟:首先是出于首都防震减灾的考虑。北京人口接近1400万,人口密度列世界城市第三。而北京处于华北几条大断裂带的交汇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因此,建设应急避难所可以有效减轻人员伤亡。另外,灾难来临时,人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而这建立在对受灾人员及时有效地疏散和提供避难场地的基础上。应急避难所就为人员避难提供了必需的场地。
记者:北京的应急避难所分为几种?
张敬军:避难所比较科学的划分应该是应急避难所和长期避难所。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包括小公园、小花园、小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地下人防设施。这些用地和设施能够起到发生灾害后几小时内供受灾居民临时避难的功能。此类避难场所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难减少伤亡来说最为重要。长期避难场所用地面积要大,是容量较大的城市和区级公园绿地,可以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
记者:什么情况下会启动应急避难所?
张敬军:发生破坏性地震、火灾,以及可能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另外进行应急避难演练时也会启动应急避难所。
记者:那么当灾难发生时由谁来引领灾民按照应急避难所事先规划的路线前往避难呢?这些引领者接受过训练吗?
宋伟:目前北京市地震局正研究规划建立一支地震应急救援队,进行地震后的紧急救援。筹划建立的救援队规模在200人左右,包括医疗人员、地震专家、救援人员等。救援队建成后,如果北京发生地震灾害,救援队可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在灾难发生时第一时间的救助是由社区志愿者队伍完成的,引领灾民有序进入应急避难所。像唐山大地震,部队是在震后3天才克服种种困难进驻的,而坍塌建筑物废墟内的灾民很多都是志愿者扒出来的。
当然,灾难来时志愿者必须按照《应急预案》开展自救和引领工作。目前北京社区的志愿者队伍有5支,共250人,有大院型(像航天部)、企业型(像首钢公司、燕山石化公司等)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志愿者的规模和人数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很远,我们的构想是将各个部门、各个区域的志愿者结合起来,围绕着减灾开展一些工作。
我们对志愿者的素质还是有很高要求的,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地震灾害知识,还要掌握并熟悉一些最基本的医疗救护知识,
记者:灾难发生后,当灾民进入应急避难所后,他们的吃喝拉撒、医疗救护等方面如何保障呢?
张敬军:应急避难所内有定量的食物和物资储备。像维持生命线的水,在应急避难所就有很周全的考虑。一种是城市自来水供给,与此同时,应急避难所还建了很多机井,如果一旦自来水管道出现破裂,那么这些机井就能投入使用,以保障居民的饮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即使是像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么大面积的应急避难所,也不可能储备那么多的救援物资,真正的救援物资是靠外界的救援。
记者:应急避难所基本都依托公园而建,像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公园,目前公园周边有很多酒吧营业,那么这些营业场所在灾难发生时会影响到救助工作吗?
宋伟:这一点市民无须担心,公园内的绿化面积,建筑面积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对应急避难所不仅不会有影响,相反,一旦出现灾难这些场地都会被征用,或者储备物资,或者作为人员救助的场所。为了加强对应急避难所的管理,目前北京市地震局正和相关部门研讨《应急避难所的管理办法》的规则。
记者:应急避难所设立的标志有什么作用?
宋伟:应急避难所的标志在安全时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目前应急避难所的标志有两种,一种是公园内的标志指示,另外一种就是道路交通指示,而后一种标志的意义更重大,它建在公园周边,一旦进入应急状态,它就会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我应该去哪里。”与此同时,这些标志也会让市民很安心,知道政府在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