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92处应急避难场所 建设完善的仅6处

2008年05月31日 15:18生活报张琰

    【编者案】只有面对危急时刻,人们才会想到它们。岛城共有192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建设较完善的有六处。

   

    安徽路上的老舍公园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玩,早晨有跳舞健身的,晚上有打牌下棋聊天的,老人带着孩子,大家都怡然自得。
    《生活》记者来到这里,问身边的几位市民:你知道这里是青岛的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吗?其中石先生的答复很有代表性,他摇摇头:“我就住在附近,常来玩,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里是个避难场所!”说这话时老先生坐在长椅上,长椅右后方悬挂着一个小牌,上写“应急物资供应”。
    看来,很多青岛人都不了解我们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岛城避难所近二百处  多数为广场学校操场

    其实在我们周围像老舍公园这样的应急避难场所很多,万一遇到地震等较大自然灾害,人们可到这些地方避难,只不过大家平时都没有留意。 
    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赵微波给记者看了一份《青岛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调查表》,记者数了一下,青岛七区五市内登记在册的应急避难场所共有192处(其中166处集中在市内四区),面积达1223600平方米,可容纳63.61万人,基本能保证每个人群聚集区都有避难场所。这些应急避难处以广场、学校操场为主,均是在原场所已有功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功能较完善的有六处  最齐全数李沧八大峡

    赵微波处长介绍,192处应急避难场所中,建设比较完善的有六处,分别是市南区八大峡广场、四方区海琴广场、李沧区李村公园、城阳区世纪公园、黄岛区文化广场及即墨市墨河公园。这六处避难场所都配备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供电、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应急厕所等。 
    在这六处避难场所中,设施最齐全的是李沧区李村公园,其次为市南区八大峡广场。
    八大峡广场占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可容纳3.1万人,疏散3.5万人,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医疗救助室、应急码头等应急避险功能及配套设施,由八大峡街道办事处管理,遇到紧急情况附近居民能够在政府组织下,快速疏散到广场中,并得到医疗、物资、供电等方面的基本救助。 
    李村公园避难场所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可容纳5.5万人,疏散7.5万人,除了具备八大峡广场的功能外,还配备了通讯、广播、监控等系统,功能最为完备,由李沧区政府负责管理。

    避难场所应急设施物品  可在特殊情况紧急调集

    采访中,市民王女士问:“为什么我在避难场所看得见大的指示牌,但具体位置却找不到?”对此,赵处长解释说为了怕应急设施被损坏,一些设施较为隐蔽,比如李村公园的应急供水就被巧妙地隐在一个假树桩里,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 
    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人们最需要的就是食物和药品,这些物资避难所里是否要大量储存?其实在平时,应急物资储备室和应急医疗救助室里并没有储存下大量物资,一是青岛不属于地震多发区,二是这些物资都有使用期限,如果平时大量储存,则需定期更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事实上避难场所最初在选址时就考虑到这些问题,都与附近商户提前约订好,如有灾害发生,指挥中心会就近迅速调集所需物品。以李村公园为例,紧靠维客等超市,一旦遇险,指挥中心可按约定优先从超市调用基本生活用品提供给灾民。

    建议市民平时多留意  找找附近的避难场所

    青岛的避难场所是在地震局的指导下由各区有关单位建设管理的,遇到紧急情况后,市民应尽快赶到避难场所,那里会有政府组织医疗队、调集物资提供救助。 
    记者采访发现,八成以上的市民不知道离自己最近的避难场所,少数知道的朋友也是路过时偶然发现的。虽然青岛并不处于地震带,但防范意识还是应该有的。建议市民在下班途中或饭后散步时找找自己单位、住宅附近的避难场所,它们主要集中在休闲广场、公园和学校操场。 
    记者还了解到,个别避难场所管理者因怕引起市民恐慌,而把应急避难的指示牌拔掉,还有些指示牌被市民损坏,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希望各负责维护的单位做好一些基础工作,同时社区组织也应告知居民,附近应急场所的具体位置,为市民提供“万无一失”的保护。 
     

    三块应急指示牌,很少有人留意到。

    这个牌子已经倾斜快倒了。

    应急指挥中心。

    李村公园隐在树桩里的应急用水。